头版整版刊发!北京东六环打造世界性示范工程

2021-07-27 860 0

7月23日

新华社

以《打造世界性示范工程》为题

对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

朝着打造世界性示范工程的目标进发

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助力

进行了刊发

《经济参考报》头版整版刊发

并刊发评论文章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新征程》

文章全文如下

↓↓↓↓↓↓↓

打造世界性示范工程

记者 张超文 王璐 

钻入地下约30米深、比5层楼还要高的盾构机头部插入泥层向前掘进,泥水经输送管道压入泥水仓,工人们循序渐进地将一块块管片按照预定位置拼装到位……

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北京市第一条大直径盾构地下道路——东六环改造工程现场看到的景象,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京华号”正在这里进行为期两年的地下穿越之旅,朝着打造世界性示范工程的目标进发,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助力。

量身定制全球领先的盾构机

“东六环改造工程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工程,无论是在政治地位、市民需求、功能需要和建设规模等方面都算得上超级工程。”首发集团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负责人何历超如此评价道。

把约16.3公里的北京东六环从地上改走地下,并在地面上打造“高线公园”,使得通州城区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打造创新发展轴……这项总投资117亿元的“城市缝补”项目,正创造着多个北京乃至全国第一:

入地改造段9.2公里,包含7.3公里盾构隧道,是国内超大直径盾构单次掘进长度最长的隧道之一;多个盾构深度指数均为全北京之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盾构隧道,盾构隧道的直径达到16.07米,盾构机开挖断面则达到了202平方米,而一般地铁隧道的盾构直径约为6米,开挖断面不到30平方米。

“超大直径盾构始发、接收及施工参数控制风险大,掘进姿态要求高。”中铁十四局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孙旭涛告诉记者,隧道要先后下穿多条道路、铁路和河道,对地上建筑物的变形控制要在毫米级范围,并要一次性长距离穿越高密实、强透水砂层,风险控制难度大。此外,盾构隧道含车行道板等多类内部结构,体量大,且与盾构掘进平行施工,洞内协调组织难度大,施工筹划要求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啃下如此多的“硬骨头”,打造世界级示范工程,必须要有全球领先的科技水平和装备制造。

“京华号”盾构机正是为此量身定制。这个整机长150米、总重量约4300吨的“巨无霸”,由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用时9个月联合研制完成,其中仅用时六个半月就完成了组装调试、下线验收,创造了大直径盾构生产制造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实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工业制造,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研制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应用了常压换刀、伸缩主驱动、高效大功率泥水环流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创新搭载了管环收敛测量等多个系统装置,使隧道掘进作业转变成相对安全、高效的绿色施工模式,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经济参考报》记者连续走下数层施工楼梯,到达盾构机内部的第一感受就是“壮观”。据介绍,盾构机头部刀盘重达500吨,正面有364把刀具,最轻的刀具都有200多斤,硬度堪比金刚石,背面可以看到一个个蓝色的电机,每台功率都能达到350千瓦。在刀盘后面,还有操作室、台车等,组成了一条入地的“钢铁巨龙”,可同时完成开挖、排土、碎石、出渣、支护、衬砌、封固等工序,在掘进过程中实现隧道主体结构一次成型。

打造世界一流的管理和人才

如此“庞然大物”在地下“穿越”,要如何确保不偏离线路、顺利完成每道工序?这有赖于世界一流的管理和人才队伍。

创新引进“5S”工厂化管理、积极探索联络通道施工关键技术、智慧工地建设初具规模……中铁十四局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部在项目总体策划与实施,以及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成本、进度、风险管控、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与推进,着力打造大直径盾构施工智慧工地、标杆项目。

东六环改造工程安全质量监控中心的超大屏幕上,显示着BIM管理平台、“京华号”盾构监测、现场监控视频、应急响应、进度产值、气象预警、第三方监测、现场工作管理等多个栏目,管片的生产、运输、拼装场景,盾构机的推力、行程甚至分区压力,都能一览无余。

据了解,盾构机每前进2米,就需要拼装10块管片,形成1个完整的圆环,而整条隧道需要拼装3600多环,共计36680块管片。

“我们自主研发的管片可以承受相当于水下75米的压力,做到不变形不破损,不渗不漏。”孙旭涛表示,每一位拼装人员都有7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误差控制在5毫米。而且每一个管片都有专属的“身份证”,通过手机进行扫描后,可查看管片从生产到安装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存储信息。

记者注意到,掘进现场并没有烟尘漫漫、土石飞扬,除了机器发出的阵阵轰鸣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位于地下深处的大型建设工地。盾构机采取手自一体设置,两名操作员就可以驾驶,他们需要时刻紧盯操作室屏幕上的各种参数,保证这个“大家伙”能以厘米级的精度向目标方向前进。

可以说,盾构机操作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装备整体效能的发挥和隧道施工及使用安全。“我们的操作员队伍中不少人都有着丰富的盾构机操作经验,参与过一大批重难点项目。”孙旭涛说。

据介绍,近年来,中铁十四局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人员90%以上为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4名,博士1名。青年人才逐步成长为主力军,64%为90后,90%为80后。

加速迈向盾构技术强国

目前东六环改造工程处于初步掘进阶段,未来还要穿越多个风险点。不过,孙旭涛对此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十几年前,国内盾构市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今,“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进步,让我们能够实现各种复杂地层的掘进。

据了解,隧道及地下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近年来国际隧协与地下空间协会(ITA)统计,我国已是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国。在盾构设备制造和盾构隧道修建方面,不仅在数量上遥遥领先,而且在技术上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诞生了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

作为我国基建领域主力军,中铁十四局一一攻克国内最高水压、最大埋深、最浅覆土、最硬岩石、最大直径、最为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建造技术难题,率先实现各种地质全覆盖、盾构直径全覆盖、盾构机技术工艺全覆盖、行业领域全覆盖;拥有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前列,关键核心技术世界领先。

从万里黄河第一隧到万里长江第一廊,再到中国高铁智能建造第一隧,“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基建狂魔”背后,是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项项进步成果的应用,一个个重大工程的建成,挺起了泱泱大国发展的“骨架”,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脚步不能停歇。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们还将驾驶着国产大直径盾构机完成芜湖过江隧道、上海轨道交通机场联络线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超级工程的穿越,一步一步推动着我国由盾构隧道大国向盾构技术强国迈进。“我们的梦想是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孙旭涛称。

评论全文如下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新征程

记者 张超文 王璐

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顺利始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科技是国之利器。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带领中国人民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征程上,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放眼全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大势所趋,也是需求所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技术发展以及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诸多难点、堵点,如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

坚持问题导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之举。首先,要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加大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打牢产业技术基础。其次,下好研发布局先手棋,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并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此外,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弘扬改革精神,有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到抓好完善评价制度,再到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所在。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既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还要在“用好”上花心思,坚决落实改革创新重点任务和相应激励政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更好地施展才华。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新的征程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合作空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讲好大盾构故事、传播大盾构声音

将大盾构品牌打造得更加靓丽

中铁十四局在行动

5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指出我国“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

作为国内大盾构施工领军企业,集团公司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工作,集团公司加强顶层设计、构筑大宣传格局,强宣传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强做优“大盾构品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盾构企业”提供坚强舆论支持。

7月20日,中铁十四局“走进大国工程 感受中国力量”媒体记者座谈交流会在武汉和平大道南延项目举办

连日来,他们聚焦现场、聚合资源、聚力传播、聚能效果,通过召开媒体座谈会,邀请媒体记者走进工程现场,感受大国工程。同时,紧紧围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连续参与了《今日中国》、《沿着高速看中国》、《百年芳华》三次大型直播节目,展现大国工程的中国力量。

接续奋斗 砥砺前行

中铁十四局建设者正致力于

让大盾构品牌故事

传得更开 传得更广 传得更深入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