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国建研院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评选公布

2023-06-09 662 0

6月1日,中国建研院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公司科技进步奖评审结果的通知》,共有23项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以下为二等奖获奖项目详细介绍。

多因素复杂工况下桩基础全寿命期承载变形控制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奖单位:建研地基

项目内容:本项目属于岩土工程地基基础领域,成果源于近10年来完成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等。

本项目从“桩基全寿命期沉降变形控制理论、复杂工况下桩基承载及变形和多因耦合作用下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工程,通过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工程实践,针对桩基础承载变形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构建控制桩基承载变形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复杂工况下不同工作使命的桩基控制变形设计、施工、检(监)测等多个方面,确保实现建(构)筑全寿命期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从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

本项目取得了系统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6篇(SCI、EI收录7篇),主编标准5部,出版专著5部;申请中国专利15项,授权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成果在全国多项标志性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近零能耗建筑实施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本项目从设计技术、工程技术、软件工具与平台三个方面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工程应用技术体系,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本项目首次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动态规划算法的近零能耗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编制多气候区技术集成指南、技术实施手册及关键节点图集,建立了成套的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技术体系;研发了从围护结构细部构造做法到能源系统形式创新的多项关键工程应用技术,创新工法工艺,降低增量成本,为近零能耗建筑产业化和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研发了近零能耗建筑性能化仿真、优化工具,智慧能碳管控平台和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权威在线数据库,全面提升近零能耗建筑科学管控水平。

本项目服务近零能耗建筑工程项目85个,服务规模511.4万㎡,完成标准5部,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2项,论文53篇,获国内外荣誉和奖项31项,全面提升了近零能耗建筑工程实施技术,有力支撑了近零能耗建筑高质量、规模化推广。‍

数据中心低能耗露点冷却技术研究

获奖单位:科技发展院

项目内容:立足于我国绿色数据中心发展需求,以降低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为目标,本项目首次设计和构建一套数据中心低能耗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系统,扩大了蒸发冷却技术适用范围。

本项目改进露点蒸发冷却器传热传质模型并研发高性能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其能效比高达40.86W/W,性能优于国内外现有同类产品;提出用于除湿系统脱附再生的蓄热式“数据中心余热-太阳能热风”热源联用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基于自组态技术的智能控制软件体系,并开发形成控制器样机原型;形成数据中心低能耗露点冷却系统集成设计理论并开发设计软件,实现单项技术优化向系统集成设计的跨越。

本项目成果显著降低了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和碳排放,为数据中心应用蒸发冷却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基于模块化组合、信息化控制的外立面施工多功能自动升降作业平台技术与装备

获奖单位:北京建机院

项目内容:本项目属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 “施工现场构件高效吊装安装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课题。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是:作业平台可同时进行施工和维护作业,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可根据外立面大小与形状不同进行单导柱、双导柱,单层、双层,单级、多级等组合,扩大适用范围;基于平台多功能性技术的PC水平和竖向构件垂直运输重载平台,具有平台双侧同步强制驱动、同步强制制停的防坠落安全技术和构件运输定位微调功能,用以满足墙板、楼板、楼梯等不同类型的构件运输作业;研制的自复位防坠安全装置可在制动装置失效的情况下将工作平台平稳制停在导轨上,无需专业人员高空进行复位操作,取代了行业目前需要人工高空复位的传统技术。

本项目研发形成新装备2套,新装置2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6篇。‍

一体化社区风险智能防范平台及应用示范

获奖单位:建筑设计院

项目内容:本项目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社区风险防范为主线,针对社区风险因素高度汇聚且复杂、社区安全问题凸显且管理条块分割等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社区风险数据集成技术、社区安全管理机制、一体化平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本项目提出了“人-事-地-物-组织”多粒度跨领域智能化集成管理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多类型模型的在线协同;建立了社区多主体在线协同、共享与动态协调及强中心-无中心交互式社区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研发了集社区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风险智能防范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覆盖人口超过10万。

本项目成果为全面提升社区风险防范水平、加强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本项目建立了符合LED应用新形态的照明舒适度和健康光环境评价模型,初步揭示了照明与人身心影响机制;构建了LED照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提出设计新方法;建立了人基动态光环境应用实施技术体系;完成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照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建造完成典型绿色公共建筑示范项目8项,均实现节能60%以上目标,提出了适宜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的光环境提升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

本项目相应成果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直接瞄准解决当前国际照明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在LED广泛应用背景下,从理论、方法和产品等多层次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对于促进建筑工业化进程和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分析工具

获奖单位:天津分院

项目内容:本项目针对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与绿色性能分析相割裂,现有绿色性能评价软件参数设置繁复、分析进度难以满足建筑设计需求等问题开展研究。

本项目提出基于地域气候适宜理念的绿色公共建筑关键设计参数阈值;研发基于Sketchup平台的绿色公共建筑方案设计辅助工具,实现建筑方案气候适应型指标的快速对比和设计优化;研发国产化自主可控的绿色公共建筑深化设计辅助工具。

本项目成果包括出版专著1部、授权软件著作权6个、发表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对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变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高性能水泥基注浆材料功能化制备与多元化应用关键技术

获奖单位:中建研科技

项目内容:本项目依托海内外重大工程,围绕富水地层、盐渍土、负温等严酷服役环境下的注浆工程问题,开展了高性能水泥基注浆材料功能化制备与多元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耐腐蚀型、抗水分散型、负温高强型、高扬程型等系列高性能水泥基注浆材料,揭示了超细粉体矿物掺合料、高分子功能型化学外加剂之间协同作用对注浆材料基本性能、耐久性及抗水分散性能提升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注浆材料的水陆强度比、结合强度比等关键控制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提出了注浆量、注浆速度、地表沉降量等关键控制参数,为注浆材料质量控制及工程应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本项目历时8年,经研究、工程实践和标准化工作,获得授权专利5项,制修订国家及团体标准3项,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一区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13篇。‍

BIM审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获奖单位:中建研科技

项目内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逐步向数字化转型,审查工作中存在规范理解不一致、审查尺度不一、低效漏审等问题,给政府部门管控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为探索运用新技术赋能工程施工图审查,本项目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研究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关键技术,制定了BIM审查的模型交付标准、设计数据标准和审查技术标准,研发了基于BIM的施工图数字化审查系统,实现了各专业部分强制性条文、审查要点的计算机自动审查、快速机审与人工审查协同配合。

本项目成果在十多个省市的BIM报审系统和CIM平台中应用,解决了BIM模型质量和施工图质量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行业价值。‍

蓄能技术在近零能耗社区中的优化配置与需求响应研究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供能侧多能互补、用能侧源网荷储是打破传统能源供应垄断,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随着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储能技术在近零能耗社区中的应用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本项目基于中国建研院与国际能源署蓄能节能委员会长达20年的合作,首次提出了适用于近零能耗社区以目标为导向的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法,提出了近零能耗社区能源系统双层迭代优化求解方法,提出了近零能耗社区多元储能能源系统多时间尺度优化运行方法,开展近零能耗社区示范工程9项,总建筑面积274.4万㎡。

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发表文章26篇,其中SCI文章19篇;开展国际研讨会2次;开展编制《零碳社区评价标准》。研究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引用,研究论文获得《气候变化研究进展(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杂志2022年度“高贡献文章”。本项目为充分发挥能源多能互补优势,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推动能源弹性近零能耗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建筑部品与构配件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

获奖单位:检测中心

项目内容:本项目围绕装配式建筑部品与构配件质量认证技术和认证风险防范技术两部分核心内容,针对建筑部品与构配件功能独立和高度集成的特点,以及目前尚无建筑部品与构配件认证技术经验、相关认证模式和认证指标体系缺失的现状,系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相应分类目录,并基于部品与构配件在结构安全、防火、环保等性能方面对人体安全和健康潜在风险的研究,实现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风险等级分类;创建相应的认证模式选用工具箱和认证指标体系,突破了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部品与构配件认证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建筑部品与构配件认证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并提出系列化的风险防范措施,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砌体墙自动成型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获奖单位:北京建机院

项目内容:本项目研发了一种砌体墙自动成型智能制造装备,属于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集成了砂浆供给、砌块供给、砌块自动取放、底盘行走、自动升降、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结构轻巧紧凑,具有高效、安全、智能、经济的特点,属于国内外首次研发成功的大尺寸砌块自动成型装备。

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产品/新装置1套,发表论文4篇,经第三方机构成果评价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相关通用性关键技术可以拓展至搬运、安装等其他应用场景;与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建造方式的发展方向一致,可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应用前景广阔。‍

生物安全实验室运维指南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针对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关键技术节点不明确、缺乏系统科学的运维指导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项目重点解决了国内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维护和管理缺乏科学指导的问题,并首次创建了生物安全建筑“全专业”风险管理模型;形成了生物安全风险源数据库,创建了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维护评价“全方位”控制关键技术体系,研发了生物安全实验室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协同控制;系统地确立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维护的科学的、具体可实施的操作措施,从而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后期大范围的应用提供规范、高效的运行维护技术保障。

本项目完成5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部专著、15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成果在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各级疾控中心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得到推广应用,并进一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生物安全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ISO 24084:2022《幕墙-层间变形性能检测方法》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该标准是ISO/TC 162门、窗、幕墙技术委员会自1975年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项建筑幕墙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同时也是第一项由我国主导完成的建筑幕墙检测方法ISO标准。

该标准结合了我国国家标准以及国外相关标准要求,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特点,通过模拟建筑幕墙在受地震荷载或风荷载作用时发生的不同方向层间相对运动,实现建筑幕墙平面内水平方向、平面内垂直方向、平面内外水平方向相对运动以及上述三个单一方向的自由组合,具有良好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该标准方法在多项我国参与建设的海外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保障了建筑幕墙自身的结构安全性,同时也为建筑后期的正常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T/CECS 720-2020

获奖单位:建研地基

项目内容:该标准提出的钢板桩和组合钢板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对保证钢板桩支护工程设计水平、施工质量、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造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钢板桩可重复使用,也符合节约资源及节能环保的要求。

该标准共8章6个附录,实施后将对钢板桩支护技术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推广应用产生重大作用。该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于2019年7月18日在中国建研院举行,审查专家组认为,该标准技术内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与现行相关标准相协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20年第639号公告,于2020年7月2日发布《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T/CECS 720-2020,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绿色村庄评价标准》DB11/T 1977-2022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该标准属于《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和重点标准方向》中“乡村振兴标准”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向。

该标准经充分调研、实践经验总结、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于2022年3月28日发布,2022年7月1日实施,是我国首部绿色村庄评价方面的地方标准,对指导和规范北京市村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与设施(土地利用与选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农宅、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规划与清洁利用、资源节约与利用)、管理与保障机制、提高与创新等,条款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基于评价结果,将北京市绿色村庄评价等级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为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村庄。‍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系统)标准体系

获奖单位:环能科技

项目内容:该标准体系由《空调冷源系统能效检测标准》《机电一体化装配式空调冷冻站》《建筑供暖供冷系统能效评价规范》《高效空调制冷机房技术规程》和《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评价标准》构成。

该标准体系完整定义了高效空调制冷机房,首次提出了高效机房性能化建设要求;建立了衔接设计、高效节能产品应用、施工调适、运行维护、能效指标评价的全过程技术体系;从实际运行的角度出发,明确了我国空调制冷机房的评价体系与评价等级划分原则;通过标准化工作形成对行业的指导与引领,有效填补了我国在空调制冷机房领域的标准空白。

本项目中各项标准技术内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与现行相关标准相协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标准体系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建研院从优化设计、精准调适、智慧运维和检测评价方面的全新业务链条,项目应用面积近800万㎡。‍

玻璃栈道工程技术规程

获奖单位:检测中心

项目内容:我国玻璃栈道类项目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特别是异形大型观景平台层出不穷,为了对玻璃栈道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控,让玻璃栈道项目在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评定过程中有明确规范和依据,在此背景下制定了该标准。

该标准填补了玻璃栈道工程材料、勘察设计、施工与验收、检测与评定、监测、运维与管理的空白,为规范玻璃栈道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管理提供依据,可以保证玻璃栈道工程质量、安全合理及科学管理,促进玻璃栈道工程的健康发展。该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操作适用性强,无重大遗留问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标准的发布可很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有利于政府等监管部门对此类项目的安全监管,为合理利用资源、合理进行经济投入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