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193 0
研究人员正在讨论控制地面沉降的方案
工人们在冬天回灌水,以达到控制沉降、节约能源的目的
地面沉降作为大型城市特有的地质灾害,不断困扰着沿江靠海,又地势低平的上海。早在1921年,就有科学家观测到上海存在地面沉降现象。到1962年,市区最大沉降量达到2.6米,而上海的平均海拔高度也不过4米左右。在市区和近郊逐渐形成了一个碟型的洼地,并且范围不断扩大。按当时的沉降量,如果再不对地面沉降进行控制,上海用不了几十年就会沉到海平面以下。这一情况,引起各界高度的重视。1961年,上海专门成立地面沉降研究小组,开展防控工作。
但要控制地面沉降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就要弄清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就产生了争议。当时,一些上海的研究人员认为上海的地面沉降是由抽取地下水造成的,而苏联专家却坚信这不是主要原因。科学不是猜谜,一切都要凭事实说话。研究人员利用有限的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查完全市1200口深井,研究了几千份的水样、土样,翻阅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最后,研究人员终于证明上海科学家的最初推断是正确的,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上海的地面沉降。在1964年的上海地面沉降专家会议上,这一结论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在找到症结之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封存部分深水井、人工回灌水等措施控制上海地面沉降。“即使花多少钱,我们也干”的宣言,充分证明上海对抗地面沉降的决心。1965年,第一批封存600口深井,同时回灌400万立方米自来水,整个灌水工程历时五个月。1966年,上海的地面平均回升6毫米,最高的地方回升38毫米。“6毫米”虽然只是很小的数字,但却是将一座巨大城市抬起的高度!这“6毫米”也预示着上海的地面沉降开始得到控制。1970年11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宣布:上海成功控制地面沉降!
自从19世纪末,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在日本新泻被首次发现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大型城市。在我国,继上海之后,北京、天津等城市也陆续发生地面沉降。作为成功案例,上海解决地面沉降的方式,对那些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地区来讲,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派出代表团来上海实地考察,进行学术交流。一名意大利科学家甚至直接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希望来上海参观考察。为此,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上海方面将控制地面沉降的经验写成论文,到国际地质会议上去交流。1972年,《论中国上海地面沉降的控制》一文,经周总理亲自批准,成为中国代表团向国际地质大会提交的论文之一。之后,上海又首创控制地面沉降储能技术。该项技术采用“冬天灌水、夏天用水”等方法,使得回灌自来水的防控手段在控制地面沉降的同时又能节约能源、创造经济价值。1979年9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国际地面沉降专业会议上,这项技术引起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地面沉降控制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一项重要常规工作。从1995年开始,上海市政府陆续投入3500多万元资金,全面升级沉降监控网络。该网络遍布全市的500多个监测点,能够准确地反映上海各区域地面沉降现状。2006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同时编制《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有效地开展。在控制手段上,上海继续采取“开源节流”的两方面措施。一方面,不断加大回灌力度,从1965年开始,全市累计回灌水量已超过6亿立方米,仅2007年一年就回灌1700余万立方米,水费投入超过2000万元。另一方面以提高调整地下水开采价格、严格审批程序等手段,不断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大幅削减了工业用地下水开采量。到2007年,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减少到4000余万立方米,是最高时期的五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楼的兴建,上海地面沉降防控工作也遇到了新情况。高层建筑对地面的压力,开始成为市中心区域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高楼最密集的陆家嘴地区也成为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传统的防控手段已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为减少高层建筑对地面压力,上海开始控制高层建筑的密度和数量,将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高层建筑的要求列入城市法规中,对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规划更是慎之又慎。同时,在重大市政建设项目实施前,推行预防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而有效地应对高层建筑造成地面沉降的问题。
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上海的地面沉降防控能力已经处于世界同类城市中的领先水平。
2024-11-26 39 0
2024-11-26 35 0
2024-11-26 32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