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从技术方面讲影响地下工程抗浮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025-07-29 2105 0

1
从技术方面讲:影响地下工程抗浮评价的因素有

一、气象、水文

地区降雨是地下水的补给源,是地下工程抗浮评价的重要因素。年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月降雨量等都会影响地下水的变化。各地降雨量都有其规律性,如雨季降雨量、年降雨量周期变化(北京地区有30年小周期、80年大周期之说)。采用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等都会对抗浮评价产生加大影响。地区的河流、湖泊的分布,是地下水直接补充者,其水位、水量、最大洪水位及其变化无疑地下水位评价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形地貌、岩土层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及其变化,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较大。其中地形地貌随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
除了地下水现状因素外,地下水历史高水位,近年最高水位及其随时间变化也是抗浮水位评价、预测的重要因素。



三、人类活动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对地下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北京地区地下水补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这就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形成了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施工降水也加速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为了减缓北方地区用水不足,保护水环境,近些年通过南水北调,增大了北京地区供水,进而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生态补水工程,以及近年北京地区年降雨量的增加,导致北京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


人类开山造地、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能很大地改变地下水的赋存状态。这些因素有时是不太好确定的,这就要及时搜集地区人口、工农业发展、工程建设规划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


四、基础位置和施工影响

相对地区规划和发展,建设工程本身对抗浮评价也有较大影响。

如场区规划中的挖填方、地面排水系统、基础埋置深度及开挖回填等都会影响地下水位。当存在多层地下水位时,基础埋置深度影响明显。
基础开挖后回填材料的渗透性和密实度也是改变局部地下水位的一个因素。不少工程案例证明,由于回填材料渗透性明显大于原土,加上密实度不够,场地排水条件不畅导致抗浮失效。因此我们要重视建设工程施工的影响


关于肥槽规定
我们先看看相关规范、标准对肥槽回填的要求
(JGJ3-2010)12.2.6高层建筑地下(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外围回填土应采用 级配砂石、砂土或灰土,并分层夯实。
(2)《建筑工程抗浮设计标准》JGJ476-2019
6.5.5-3 基坑肥槽回填应采用分层夯实的粘性土、灰土或浇筑预拌流态固化土、素混凝土等弱透水材料:


五、建设工程设计使用年限

抗浮水位评价是为了保障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建设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当然是影响抗浮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建设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越长,预期抗浮水位越高。
前面所述影响抗浮评价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还是技术方面的。
事实上,工程重要性、对抗浮失效的容忍程度以及经济因素同样影响抗浮水位评价。


六、分析总结

我们在分析评价时,应:搜集区域长期建设、水利规划资料,全面分析场地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场地排水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准确查明场地实测地下水位,搜集近3~5年动态水位及历史最高地下水位有关资料充分考虑场地环境及其变化、南水北调和生态补水、工程重要性等因素,

并考虑必要的冗余,综合分析评价抗浮设防水位。

评价成果应明确依据的标准、评价条件,提出为保障评价结论的后续措施要求。这些后续措施要求包括施工排水、肥槽回填土的渗透性及密实度等相关要求和建议(对于狭窄空间可以采用新技术如流态混凝土等工艺).


说到抗浮评价再补充下:

工程抗浮评价需考因素很多,现状地下水位、历史最高水位、近年最高水位现状及未来水文气象、地形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考虑到地下水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评价时要考虑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影响,保留适当几余度。勘察期间未见地下水也要评价抗浮影响。

强制性标准没有规定抗浮水位必须有勘察单位提供,但应评价其影响,提出抗浮措施的建议及设计所需相关参数。

对地形起伏较大且对抗浮有影响的,可以分区提供不同抗浮水位或抗浮水位分区。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