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2042 0
你能想象吗?
在世界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里 每巴掌大面积的隧道就要承受 相当于1吨重的压力 在山东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施工现场 这样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超级工程 看看中交建设者如何在超高水压下 完成“穿海之旅” 项目效果图 一公局集团承建的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 全长17.48公里 其中,主线隧道14.37公里 海域段9.95公里 是当前世界长度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 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上 该工程入选 “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入选的在建工程 成型隧道 工程建设期间 项目团队克服复杂海域环境、超高水压 利用超大直径盾构机“深蓝号” 穿越大规模断层破碎带 解决极端条件下的世界级难题 彰显着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深蓝号”盾构机刀盘
临海始发,给隧道穿上“防水铠甲”
“深蓝号”盾构机始发井两侧临海 洞门最近处距海岸线仅8.4米 这对始发的防水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始发井井口 项目团队为始发井围护结构 量身打造了一套“防水铠甲” 通过玻璃纤维筋咬合桩紧紧咬住地层 阻止海水从地层缝隙中渗透进来 采用全方位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技术 向土壤中注入特殊的浆液 令原本松散的土壤 变得如同坚固的岩石一般 海水想要通过土壤渗透变得难上加难 一体式止水箱体 一体式止水箱体结构 则像是一个“密封罐头” 紧紧包裹住始发中的盾构壳体 即便是高压海水也难以突破 这三种结构相互配合 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水屏障 穿越断层,筑起隧道的“钢筋铁骨”
五项“世界之最” 海底隧道需穿越22条断裂带 断面直径达15米 最大的沧口断裂带宽达615米 使其成为世界穿越大规模断层的 最大断面海底隧道 断层破碎带区域围岩稳定性差 节理裂隙多、水压大 对隧道抗压能力要求极高 管片水池养护 项目团队为隧道管片制定了“加强套餐” 使用钢纤维与聚丙烯纤维的双掺工艺 提升管片强度 硅烷浸渍保护如同给管片涂了防晒霜 强化管片抗渗防腐能力 双道橡胶止水条则似两道密封圈 将海水牢牢挡在隧道外 成型管片
泥水平衡,盾构机的“数据慧眼”
软硬不均地层给盾构掘进施工 带来了不小麻烦 为了能在未知的迷宫中稳步前行 项目团队研发出超级计算系统 就像是盾构机的“数据慧眼” 能全方位、精准掌握盾构掘进的各项关键数据 为施工安全与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掘进分析系统 渣土自动化测量系统 通过摄像头360度无死角监控盾构排出的渣土 准确计算排出渣土的体积 泥浆性能指标自动检测装置 泥浆参数自动化测量系统 可准确计算出盾构所用泥浆的各个参数变化 泥水盾构掘进动态分析系统 泥水盾构掘进动态分析系统 则负责整合上述数据 配合盾构机显示的掘进参数及刀具磨损情况 实时判断出盾构机的“健康状况” 同步注浆,攻克难题的“魔法工厂”
隧道全线面临的水压最高达0.96兆帕 是目前世界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在高压富水的海域环境中 施工时间越长风险则越高 保证盾构同步注浆质量成为项目重难点之一 工程三维效果图 传统的同步注浆系统 注浆浆液需从地面拌合站出发 通过运输车辆沿隧道 输送到盾构机尾部 运输过程中存在质损、低效、高耗等问题 为提升盾构同步注浆质量 同步注浆系统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超大直径盾构 “制浆—储浆—注浆”同步注浆集成系统 如同给盾构机装备了 自给自足的“魔法工厂” 可有效节约洞内运输车次 提高施工工效15%左右 海底施工,项目管理的“最强大脑”
在海平面下数十米的深处 项目部数字建造平台 正在上演“科技大片” 手机报验协同软件、5G巡检单兵设备 AI高清摄像机、空气检测传感器 人车定位芯片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 帮助项目团队随时了解施工情况 数字建造平台进行环境监测 小到安全帽是否佩戴规范 大到盾构机、隧道的实时状态等 都能做到精准探测 实时掌握“第一手消息” 项目管理系统 不仅如此 项目团队还建立原生数字档案 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完成现场质检资料 计量计价、地质预报等信息报验 信息还能链接到每个BIM模型构件上 同步生成一套完整的孪生数字档案 真正做到项目管理“一张网” 作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建成后 黄岛至青岛主城车程将缩短至15分钟 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助力青岛晋级“双隧时代” 促进胶州湾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