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记孙彦军

2013-11-15 180 0

 \  

    孙彦军的生活有些单调:不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他开着一辆落满工地上尘土的捷达车,车内却整洁如新,像车主孙彦军给人的感觉——低调、随性、不张扬。8月6日,在北京城建五建设工程公司党委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孙彦军。他谦虚地说接受采访是抱着和同行学习的心态,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大家听,互相学习。他还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于“幸运”,谁都知道,“幸运”的背后是他付出了远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

  两分的幸运

  孙彦军说自己进入工程领域多少有些偶然。1972年出生于河北的他,高考填报志愿时,仅凭着对书本里南京长江大桥的深刻印象和高出本科线两分的幸运,考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学校还当过学生会主席。1995年,孙彦军顺利毕业,进入北京城建五建设工程公司,从技术员做起,正式进入工程领域。

  孙彦军说:“我本人算是个典型的70后,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干到底。”就这样,孙彦军做过技术员,管过生产,当过团委书记,做了项目经理。他做的工程多次获奖,自己也取得了不少荣誉。在北京城建集团推荐进修的项目管理硕士班上,他是被推荐的十多个人中唯一的二级公司的学员。

  孙彦军目前还是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会员,是城建集团获得此资质的非常有限的几个人之一。他说这是集团出于积蓄人才的考虑,为今后开拓国外市场作准备。在与国外建造师接触的过程中,孙彦军强烈感受到国内、国外做工程的不同。他说:“这种不同根本上在于文化背景不一样。国外的制度相对健全一些,他们只需考虑怎样尽最大可能做好工程,施工方承受的风险相对较小,做一个几万平方米的工程就了不得了,工程做完了就算成功,相对比较轻松。最难的地方在于沟通,要和设计、业主、团队进行沟通。而在国内,要想成功,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包括管人的能力、管现场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还要有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要把与甲方、政府、部门、周边的关系理顺。”

  让孙彦军非常欣慰的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完全站在“公”的立场上对人、事据理力争的人,只要是对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孙彦军都积极采纳。时常有项目部人员提醒道:“孙经理,明天钢筋该进场了,得盯着点;后天混凝土要进几方,要不就赶不上进度了……”这样虚心接受的经理还真是不常见。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