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和管理 26年建筑生涯这样走过--记项目经理朱世军

2013-11-15 198 0

 \ 

    建筑是诗、是画、是乐,带着对建筑美学的无限追求,47岁的北京城建建设公司项目经理朱世军自部队转业后和公司一同走过了26年的建筑生涯。在工程建设中,朱世军不辱使命,迎难而上,凭借对工程的执着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出色地完成了公司领导下达的各项施工任务。

  从建设北苑家园101工程应用循环控制工作法,到参加抗震救灾荣获殊荣,再到金顶街工程扭转施工被动局面,朱世军积极发扬拼搏和奉献精神,不断探索施工管理经验,换回的是项目盈利、高质量工程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勇于拼搏,肯于奉献,善于管理,精于业务”,这是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海山对他的高度评价。仅在近十年中,朱世军就先后建设了中科院低温研究所、中国藏研中心、柏林花园等8项工程,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先后获得了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技术创新标兵、集团公司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懂得欣赏建筑之美的人,往往具备建筑般刚毅和内敛的性格特质。那么,朱世军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又是怎么努力拼搏,加强管理,赢得赞许和荣誉的呢?

  勇于拼搏、乐于奉献

  ——建筑人的特质

  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四川灾区人民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危急关头,公司立即组织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并考虑选派精干的项目经理作为前线突击队长,确保抗震救灾任务的完成。此时,有着多年土建施工经验的朱世军便成为了公司领导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接到任务时,朱世军正在跟踪几个大型工程,准备大干一番。为了援建,他果断地将工作交给其他人接管,作好了一切赴川援建的准备工作。他说:“和抗震救灾比起来,什么工作都不足为重。”就这样,朱世军随同公司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奔赴四川江油,为受灾群众建设安置房。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朱世军承担了安置房的基础施工任务,施工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他所承担的施工区域大部分是稻田地,地质很软,所以首要任务是将稻田里的水排干,再对土壤进行翻晒、换填。具体施工中,有些地方水特别浅,抽水机无法工作,他就亲自带领突击队员们,顶着烈日,拿着铁勺一勺一勺将水舀出。虽然翻晒后的土地会变干,但土质仍旧松软,混凝土罐车无法开入工地,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辅助下,他组织人员,将混凝土用肩一斗一斗挑进工地,保证了施工进度。“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因为患有高血压,他只有每天坚持吃降压药,来保证正常的工作。”突击队员小张这样讲到。朱世军的坚毅性格和拼搏精神,感染了突击队员们。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搭建完成了安置房1900套,道路硬化9410米,胜利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的重托,同时也为公司征得了荣誉。2008年,公司荣获北京市抗震救灾援建过渡安置房先进集体称号和集团赴川援建先进单位称号。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