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即将展开,由此,建筑师们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思考,究竟在新旧城市的转换和建设中,城市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城市文脉应该如何搭配和保留?这些问题的解答势必推动城市向着更加宜居的道路走下去。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这些城市文化是这个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人口、经济等众多人文因素水到渠成的产物。这些文化特征会顺理成章地在城市形制、空间、肌理、景观、建筑、色彩上反映出来。比如上海的石库门,苏州的园林,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这些都是地方文化在建筑和规划上的展示。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不断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提升。这就是城市文脉的传承和个性特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用波澜壮阔这个词来形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城市作品但是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过多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注重现代化、国际化,加上一些地方的长官意识和开发商行为等等,促成了城市的快速成长,盲目扩张。这样的现状使得在外回家的游子一下就迷失在了自己故乡的街头,感到迷茫。实际上这种迷茫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城市本身文化的迷失。
其次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社区正在衰落。这些社区或者年久失修,或者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不够,使得老的城区和村镇面临着一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遗忘或被弱化的尴尬局面。其实,可以通过腾笼换鸟,或者老瓶装新酒这种方式让老城区有新的生命力,这样文化才能延续,城市才能持续发展。
从规划的角度出发,李春浩认为,每一个城市的气候、地理位置各方面因素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做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些地域和传统的特点,落实到我们的规划和建筑当中去。有些是通过轴线,有些是空间的开合变换,有些是对城市中原有古迹和遗留场所的尊重,形成了我们城市空间大的脉络,在这个脉络当中,再加上刚才所说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建筑,就会形成一个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此外,从大的环境上来讲,从去年召开的十八大会议,到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政策层面上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从市场层面就更加明显了,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就已经提出来与文化相衔接的旅游地产就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柱。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整个市场上,每年有接近一万亿的投资。所以我觉得不管是政策层面也好,还是目前市场需求层面也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恪守设计师的职责,尊重文化。反映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做一些比较务实的规划,通过对项目全面的分析,去深切理解地方和民族的特点,将其反映在规划当中,而不是拍脑袋盲目的设计。规划师应从专业的角度上进行更宏观的设计,而不是一味尊崇地方长官,或者开发商个人的意愿,这是对于设计师本身职业的一个要求。”李春浩说。
国外很多城市,比如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城市,既是城市建设的大都市,又是经济的中心,还是时尚的据点,同时也是文化的大都会。这些城市依然保持了非常宝贵的历史性建筑,新与旧的搭配,现代与传统的搭配,反而使得城市从宏观上看上去有了一路走来的文化脉络,这就是城市的文脉。不管是规划师还是建筑师,在学习西方规划和建筑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尊重的态度。
城市规划和建筑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确保对城市文脉的尊重,避免一些打着文化的旗号进行圈地开发,在文化保护区内进行乱搭乱建的行为,避免举债造城,实行城市的文化快餐。政府应该给予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区和乡镇一些支持和改善。比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市场的对接或者是新活动的植入,这些都会是一个很好的促动。
另外,也要尽量避免非本土文化的粗暴植入,一些不合当地时宜的外来建筑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面临一些尴尬和困境,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文化上的粗暴,不合时宜的做法。应该在发展过程中规避这些问题。我们的文化也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还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纳入新的内容,让它充满时代的色彩,让文化有传承和发扬。
对于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李春浩说:“我觉得经过了一轮大规模快速的发展,城市发展慢慢会归于理性,目前来说我们对于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反映了这方面的诉求,因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根,有了文化作为内涵,这个城市才会更有特色,才会有自己的生命力。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觉得慢慢会有更好的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