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关于大量建设充电桩的消息不断传来,据说上海计划到明年要建设6000个以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设施建设将向社会放开——“谁都可以来建设”,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在快充、慢充和换电领域,都可以和国家电网同台竞争,对于充换电设施的快速布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受此消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板块最近表现抢眼,多只个股一度涨停。
在电动车和充电桩之间,类似“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纠结一直存在。一方面,不少人认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充换电设施的布局不够广,充电桩不像加油站一样随处可见,电动车开出去找不到充换电的地方,实在不方便。另一方面,毕竟现在电动汽车的使用还不普及,真正能上路跑起来的私人电动车并不多,若大量建设充电桩,很容易闲置甚至荒废。
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设施建设将向社会放开,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并不能“一放了之”。
首先,充换电设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装备,社会资本并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来投资建设的,这需要电力主管部门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如果不严把准入门槛,不合格的充换电设施不仅不能满足正在迅速扩展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还有可能对电动汽车造成一定损害,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其次,不同的建设主体可能会引发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应事先统一好技术标准,方便满足不同车型的充换电需求。相关部门对充换电设施的布点也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做到“广而不乱”。这样,既能平衡城市各区域的充换电需求,也能避免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失利。同时,面对充电设施的快速扩容,国家电网也要做好“电网扩容”的服务工作,既确保安全车辆的充电需求,又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另外,吸引社会资本来参与投资建设,还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充电站和充电桩的选址、建设、维修维护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充电桩建设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市场规模近百亿元。电网公司、电动汽车生产商、电力部门、充电设备提供商等都要在这一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充电桩商业模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