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外埠的“女总工”
——记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张艳秋
张艳秋
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市政集团首届十佳青年、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优秀见习生……这一项项荣誉,让我对这位从毕业就扎根山西大同项目一线的女总工程师颇感好奇,尤其是她还是市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当外埠、研究生、女总工这几个词用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烁起一个个问号。
张艳秋,三十出头,一头短发,话音不高,语速不快,给人干练、稳重的感觉。当聊起工作经历和技术专业时,她显得兴致勃勃,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
善沟通 勇担当
北京市政集团三处党委副书记王芳这样描述张艳秋:“不管什么活儿,只要交到她手里,领导都放心。”她不仅学历高、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为人忠厚、善与人沟通,在她身上看不到什么缺点,称得上是位德才兼备的好青年。
王芳说,张艳秋对待工作始终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刚毕业她就直接参与外埠一线施工,长期与北京的亲人分居两地,而且工作繁忙、条件艰苦,但是她从未因此有过任何抱怨,而是哪里有需要她就义无反顾、毫无条件地奔赴哪里。“就连结婚,她都没请假。”
如今,虽然张艳秋已是有孕在身,但由于她负责的大同广源高速后期运营阶段仍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因此她仍然坚守在一线。“这项工程,我从2010年开始一直盯了三年,所有技术问题我都最熟悉,把这摊事放给别人,我心里不踏实。虽然现在怀孕了,但是还能工作,到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再说。”张艳秋说。
爱学习 负责任
“搞技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因为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学习,是张艳秋工作六年来快速成长、不断进步的“助推剂”。2008年,刚走出校门的她被分配到市政集团山西大同当技术员,直接参与一个急难险重的道路改造工程。虽然工期只有三个月,但期间张艳秋实现了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书本上的东西和眼前的道路施工差别很大。”来不及抱怨生活的艰苦与乏味,张艳秋一头扎进了工程实践当中。白天跑现场、看工地,晚上查图纸、翻资料,实在搞不明的就向老同志请教……不弄明白决不罢休。不耻下问、不断学习逐渐成为张艳秋日后从事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和习惯。
张艳秋是个对待工作极其负责的人。2009年,在大同兴云路项目施工中,一次她夜里从工地回来正准备下一阶段技术资料时,突然一时想不起此前经过多次变更地技术交底数据是否为最终版本。如果那个技术数据有误,那么结构物模板加强螺栓布置将出错,影响结构物质量。尽管当时已是后半夜,但她仍然又赶到现场,向作业队长当面确认此前技术交底情况。最终经核实,该组数据没有问题。面对作业队长“我在现场一直盯得死死的,你明天再确认也不碍事”的劝解,张艳秋用“不行,要不然我一晚上都睡不踏实”来回答他。
钻技术 增效益
在张艳秋看来,技术工作除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外,另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依靠技术变更、技术创新为项目施工节省成本、创造效益。
大同兴云路工程项目挖方、填方量较大,并且挖方量远多于填方量,并要求通道结构物基底垫层使用“碎石”。一面是挖方出来的“砂砾”无处安放,一面是结构物垫层碎石需要外购。张艳秋从技术角度经过分析对比认为,垫层碎石大可以用富余出来的砂砾来替代,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不会对结构物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她以实验数据为支撑极力说服设计单位重新修订施工设计,最终对方采纳了她的建议。因此,该项目不仅节省了原料碎石成本,而且还变废为宝,将就近挖出地砂砾直接应用于结构物垫层施工中,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
类似通过技术变更为项目降本增效的例子,在张艳秋身上随处可见。在大同广源高速项目开工之初,张艳秋便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对沿线所有涵洞的位置、标高和现场原地面进行测量复核,并将个别涵洞存在排水问题的情况及时反映给业主和设计单位。同时,她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及时提出变更设计图纸的建议,将原设计拱涵变更为盖板涵,不仅大大简化了结构物施工工序、加快了工程进度,还为后续路基填筑与路基自然沉降争取了充裕的时间,保证了路基施工质量,更节约了项目成本。
张艳秋,一个常年扎根外埠一线的“80后”女总工,正在用拼搏勤奋、刻苦钻研书写着灿烂的青春年华。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