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坤
第一次见到姜坤,有些意外,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竟有如此大的“名声”,带着几分风趣的姜坤也笑言:“希望能借着姜昆之名,闯出些名堂来,在设计界成为姜昆级的人物。”话说回来,此姜坤虽非彼姜昆,但在北京室内设计行业,也算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经常出席各大设计论坛,在各大电视台也算是出镜率颇高的设计师。
姜坤的设计向来以想法多而见长,比如给地下室引进过阳光,总能出奇制胜,“不怕点子多,就怕不出彩”,也算是他的一个真实写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姜坤也是在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的磨砺之后,才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设计之路,才体会出何为设计。
“什么时候都不晚”
小时候的姜坤是一个十分淘气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尽管从小就开始学画,但非己愿。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改变了姜坤的一生。从那以后,姜坤不自觉地对学习和绘画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毅然地选择了设计专业,毕业后很自然地留在了北京,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
姜坤回忆,他的第一份工作非常辛苦。公司在北三环,自己家住在南五环外,早上5时出门,上下班往返要6个多小时,到家吃了晚饭还要继续工作,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了3年。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体力上透支比较大,但值得庆幸的是,精神的支柱却在不断充盈。十几年过去了,从小的家装到大的别墅,再到工装的设计,随着经验的丰富,姜坤涉猎的面也越来越宽,不久便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作为北京比较早的一批室内设计师,姜坤说:“能够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打工的日子让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材料供应体系。为了让自己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我选择了自主创业。”
失去了旱涝保收的稳定收入,随之而来的是创业的巨大风险。在创业之初,姜坤想得十分明白,为此他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此姜坤说:“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公司成立初期的确很辛苦,但当一切走上正轨后,我发现其实这种工作方式很适合自己。从设计本身来讲,也更加能够挖掘自己的创作灵感,更有自主权。”
黑色的一个星期
不管做什么事儿,都要先做人,才能做好事。姜坤初识设计,也是摸不着头脑,只能鼓励自己: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有把人做好,才会有良好的心态,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走向成功。姜坤清楚地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有过在一个月内同时给十几个客户做设计的经历。当时真可谓是黑色的一个星期:连续工作一周,偶尔小憩,没脱过鞋,每天吃一碗面,“一直坚持,既挑战自己的能力,又挑战自己的心态”。就这样,姜坤在炼狱般的工作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学会做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会受益匪浅。
做设计、作管理同做人是一个道理。公司刚刚成立那会儿,遇到很多的瓶颈,很难突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个一个地解决掉。为此,在这个过程中,姜坤总结出了公司发展的理念与风格,他说:“不能按照其他公司的模式去发展,我们要走的是小而精的概念路线。在这种概念的前提下,要求在选择客户的时候做到既有层次又有品位,能认同我的设计理念。我不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必须保证质量,保证口碑,交到朋友,所以我不会什么活儿都接。”
不“宅”
“宅”是现今很流行的一个词儿,当前很多的设计师也紧跟着这个流行的趋势,“宅”在家中绘图,凭空想象,同现场分离,同施工分离。对于姜坤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他去现场了解第一手材料,包括施工现场、材料现场等。他认为设计师应该是个杂家,只有多学、多听、多看,才能把设计同客户需要的专业性融合在一起;了解各种主材,知道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掌握每种主材的尺寸和规格……只有把幕后工作做好后才敢走上台。
“其实多知道一些,对设计师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好多设计师做设计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当走进社会,同施工队衔接、跟客户交流,就会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最后作品的实现可能性很小,这对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是一个打击。毕竟设计与实际有差距、有误区,设计的好与坏只是一个构思,构思要通过施工变为现实,而这种现实蜕变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施工质量。但如果既懂设计又懂施工,就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姜坤如是说。
做设计是为客户提高生活品质和质量,引导他们走向新的生活高度。设计中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定位,满足客户的视觉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不要淡化功能性。要个性,更要量体裁衣。
做室内设计,大都投其所好,客户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但这也同样需要设计师把握尺度,既需要设计师有敏锐的把控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又需要设计师走出去同客户直接沟通,需要客户的信任、理解和依托。
其实,每当接到一个新的项目时,姜坤绝不会“宅”在家中冥想,他会去尝试、体验、学习,这样会更好地感悟设计、理解客户,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擦出更多的火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