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阀管注浆法加固地基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2015-07-17 179 0

   0引言
 
  法国Soletanche基础工程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索列坦修工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注浆施工工艺,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土木工程界。中国在引进以后,对索列坦修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并将之称为袖阀管注浆法。这种方法适用性很强,在砂性土、粉土及淤泥质土等底层的加固效果比较好[19]。利用袖阀管注浆法来处理道路软基,比碎石桩、换填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在造价、工期、技术、机械上拥有明显优势,而且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比较小。因此,袖阀管注浆法在高速公路路基处理中应用比较普遍[1012]。但是袖阀管注浆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浆液的扩散无法准确预料导致控制上比较困难[1316];施工所必须的注浆压力会对地基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挤土效应明显,可能破坏地基稳定与邻近构筑物的安全[1719]。针对这些不足,笔者在常规袖阀管注浆法基础上,提出了双阀布袋袖阀管注浆法,并在梅汕高速公路的通道桥桥头路段进行了地基加固应用,检验改进的袖阀管注浆法的效果。
 
  1工艺改进要点
 
  (1)在袖阀管外表套上一条高强土工布袋,随浆液一起置入注浆孔内,以便达到控制浆液在布袋范围内、减少串浆返浆的目的。
 
  (2)在袖阀管外布袋周围固定一道土工用PVC排水板,以达到在施工过程中加快消散超孔隙水压力、减少负面影响的目的。
 
  与常规工法的不同在于,本方法设置了土工编织袋和塑料排水板,并安装了阀门,故将此方法定义为双阀布袋袖阀管注浆法。
 
  2工程概况与施工控制要点
 
  梅汕高速公路的通道桥桥头先期采用CFG桩+轻质土回填的方法处理该路段软土地基,但两侧的防撞栏因桥台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较大而出现了拉裂现象。为了减少该路段通车以后的工后沉降,需要对此路段再次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该通道桥桥头路基处于深厚的高压缩性软弱层地段,厚度高达13m。典型地层分布情况描述如下:路基以下0~7m为回填花岗岩风化残积土;7~22.5m为饱和流塑状态淤泥;21.5m以下为强风化花岗岩。路基下卧软弱土层含水量极高,具高压缩性。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