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工程机械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下,人们逐渐认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各种工程机械节能产品不断推出,有效地改善了工程施工过程的污染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机械的环保节能发展,下面重点探索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
一、国内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一)量变泵控制
工程机械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状况,进行影响到施工进度和质量。量变泵可以通过排量调节达到工程工作要求。其利用压力感应控制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作用,进而实现节流调速,从而有效降低能量损失。这种控制方式应用十分广泛。
(二)电液比例控制
在机械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传递管路,这些传递管路具有信号大和复杂等特点。因为电信号传递液压参数可以有效地让系统对其进行即时响应,而且,还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运行灵活性,所以,在机械工程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随着相关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液控制技术亦是呈现出科学化和智能化特点。其中,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借助计算机能够对侧液压系统以及柴油机运行参数进行自动化监测。相对于传统的监测过程更为灵活、高效和便捷。
(三)柴油机电喷控制
目前,现代化的柴油机结构控制主要涉及到电控喷射以及涡轮增压中冷技术。其中,电控喷射技术已经在我国的汽车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工程机械的发展还较为滞后,这种技术的大范围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电控喷射系统主要是借助对喷油时间的有效控制来调节柴油机的负荷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以及控释单元等。借助电控喷射系统能够实现喷油系统的电子控制,其控制过程主要是由实际喷油量决定的。同时,系统得出的各类监控数据通过传感器传送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当中,计算机系统将这些数据有原存储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柴油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四)多路阀方式控制
四通道和六通道是多路阀的普遍型号。在多路阀的优先回路设计以及直通供油路组成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和规定。通过并联方式将供油路和直通回流连接在一起,从而对压力以及功率等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并及时反馈,以便于对负荷传感阀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并做好准备。目前,在国内的部分公司在通用阀上安置进油联,以达到对传感系统的流量控制。同时,借助多种的组合方式,推动多路阀的智能化,进而为液压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实现可能。
(五)混合动力系统
现如今在液压挖掘机、城市公交、轿车等汽车以及工程机械领域内混合动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混合动力系统可分为电力蓄能以及压力蓄能两类动力系统。其中电力蓄能的混合动力系统可细分为混联式、并联式以及串联式三种混合动力系统这三种方式都是采用电能作为储存能源的动力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能保持电动机的稳定运行延长电动机使用寿命并能在工作过程中对多余的电能进行回收,以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压力蓄能的优点在于对零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降低零部件的损坏率并能有效的控制设备尾气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压力蓄能混合动力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能很好的实现汽车牵引力的控制以及能量的传递。
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节能的发展趋势
产品自动化的提高和机电一体化的控制技术密切相关,随着工程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带动液压技术的更新,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并不断的超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计算机充分的运用到自动检测系统中去,有效的对各项参数进行系统化的监测和控制,保持自动控制发动机在一个比较高效节能的状态下工作。对于液压挖掘机的工作环境和效率进行系统化的控制操作,同时在自动控制和自动障碍分析等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设计,为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而不断的改进。
工程机械的节能体系需要将系统作为最大的功率来进行匹配,和传统的匹配方式进行对比,在系统调节的灵活性和操作便捷上全局功率表现的更加突出和明显。在挖掘机中单纯的使用局部功率匹配在节能系统中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需要对泵的排量调节来实现发动机与泵之间的有效匹配。在负载与泵的匹配过程也是相似的,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干涉现象,造成节能系统的实际功效发挥存在困难。工程施工过程中,挖掘机的使用多是利用负载敏感系统以及变量泵对系统进行实际操作。因为,在流量以及负载压力上已经做到了相互适应,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泵和负载间的高效匹配,进而达成促进全局功效的匹配目标。三、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工程机械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问题。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机械的良好发展,笔者重点探索了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金铁剑.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分析及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2]包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养护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2007(08).
[3]曾同军.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使用和维护[J].广东科技.2006(09).
[4]李金枫.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常见问题分析[J].今日科苑.2008(06).
[5]李一栋.对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常见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