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软地基的危害性,这种地基直接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为其日后的使用安全埋下巨大隐患。要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问题,从根本上降低软地基对市政道路工程的潜在危害,保证道路行车安全。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弊端,只有不断强化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施工技术和工艺,才能提高软地基处理技术,确保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提升。
1软地基的特点
1.1承载力低。软地基的承载能力较低,会给施工增加难度。如果施工的扰动比较大,那么软地基的承载力是不能满足地基土层施工要求的,影响施工质量。
1.2可压缩性强。由于软地基的高压缩性,所以在工程完工以后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这些沉降将会使道路在日后的使用时出现裂缝,影响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1.3开挖难度大。在对软地基进行处理时,容易产生沟槽边坡失稳等情况,影响工程正常施工。导致失稳的原因在于软土的天然孔隙比大及粘结性差。
1.4含水量大、渗透性小。由于软地基含水量大、渗透性小,土体受荷载作用后,孔隙水压升高,影响土层的压密固结,很难满足施工机械承载力要求,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
2市政道路软地基处理现状
2.1软地基加固技术落后。当下我国使用概率较高的人工处理加固技术还不够先进,要求贴合时代发展,结合传统的地基处理方式,开创全新的处理技术,依照不同的软地基类型订立不同的处理方式,为市政道路的软地基处理提供有效的执行方案。
2.2没有将数值计算技术的优势完全发挥。我国现在较多的软地基处理还是采用经典力学方式分析,采用这种分析方式的处理方法对一般性质的软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性质的软土却不具备良好的解决能力。所以理论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同步进行数值计算的发展,借助各种现代化的先进数值处理技术,对特殊性问题做专项数值处理,以计算得出地基沉降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软地基处理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软地基处理的具体方法
3.1加筋处理方法。在软地基中,按照水平方向铺设一层或者多层的加筋材料,同时结合相应的填料负荷,组成厚度相当的加筋垫层,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承载作用力,并使基底应力均匀分布,将土基不均匀沉降程度下降至最低。
3.2换填垫层处理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有一定深度的软土层,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机械将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土层挖出,填充上良好的土、石等施工材料,同时采用一系列的综合碾压方式对填充的部位进行碾压和夯实处理,使其成为压缩性低,承载能力高的有利垫层,从而保证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的安全高效性。
3.3重锤强夯处理方法。采用8到30吨的重锤,以8到20米的落距范围来进行夯击,主要是依靠重锤本身的巨大重力和重锤落下时对软土层的强烈冲击力来对软地基进行有效的打压,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可持续的压缩性,并改善其软地基内部各种土层的原有结构,从而实现提高其抗压强度的目的。通常经过重锤的打压后,软地基的承载力将获得大大的提升,最少可以提高1到5倍,这个方法还可以对那些比较深的软地基进行范围性的加固,这种处理方法加固深度一般可以延伸至5到10米左右。
3.4混凝土灌注桩处理法。混凝土灌注桩处理技术属于软地基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桩位钻孔处理措施,混凝土灌注桩是直接在现场桩位上就地成孔,然后在孔内浇筑混凝土或安放钢筋笼再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该浇筑方式和传统的预制桩施工相比,不仅振动频率较低,且噪音也比较小,不论是在桩长还是直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因为成桩施工工艺十分复杂,所以成桩速度较慢。
3.5排水处理方法。排水施工法的本质就是采取一些措施,利用垫层、排水井以及塑料多孔排水板等排水材料,结合外界荷载作用,将水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土层中,保证土层固结度,提升软地基施工质量与工程整体施工可行性。在使用排水处理法对软地基进行处理时,必须从工程建设情况入手,选定打孔间距,在孔内灌注一些透水性比较好的砂砾等物质,在上部位置额外施加荷载,提升施工质量。
3.6使用添加剂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对表层的粘性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在粘性土层当中加入生石灰、熟石灰或水泥等材料,搅拌在一起能有效的提高土的固结稳定性。在添加辅助材料之后,一些已固结的土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会产生相应的化学性固结反应,使得软粘土的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实现市政道路软基土层的固化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4市政道路建设中软地基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4.1地基状况。不同的地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处理方法。如果遇到黏性土的情况,通常要采用压实法进行处理,主要原因是黏土灵敏度高,受到扰动抗剪强度会降低;如果是砂性土,就需要采用挤实砂桩法或振动压实法,避免砂性土发生液化;如果遇到软土层较浅的情况,则可对表层进行简单处理,如石灰土改善法;如果遇到重要构造物基础时,需要采用挖掘换填法进行处理。另外,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还要考虑天气情况及工期要求等因素。
4.2市政道路等级要求的道路性质。不同等级道路有不同的施工要求,高等级道路要求标准高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合理设计,选择合乎等级的施工技术。低等级道路,可以简易进行处理,待地基沉降完全结束,再进行全方位铺设,既节省了资金,又节省了人力成本。
4.3市政道路施工周围环境。处理地基产生的振动、噪声、地下水变化和多余的泥水散落等,是市政道路施工中最影响环境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选择施工技术和工艺时,要加大实地勘测力度,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
5结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给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从当前已掌握的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来看,软土地基处理方式较多,只有针对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及施工技术水平,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软土路基处理质量,提升市政道路建设质量,保证来往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及行驶安全。在对市政道路进行施工时,施工方要秉承保质保量、低投入、高回报的理念来处理软土地基,提升工程项目效益,促进施工单位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家俊.市政道路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分析[J].科技风,2015,09.
[2]王文斌.关于市政道路施工的软基加固技术实践探析[J].江西建材,2015,02.
[3]成克其.浅析软基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5,07.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