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监理要点探讨

2015-08-25 175 0

  一、前言©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近年来,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以其耐打、耐压、穿透能力强、单桩竖向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耐久性好、造价适宜、施工工期短、施工现场文明整洁等特点,近年来倍受业主、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的青睐。但由于受勘察、设计、施工、桩的制作等因素影响,常遇到诸如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桩位偏移过大、接缝脱开、断桩、送桩太深不能收锤等质量问题。如何保证管桩基础的施工质量,从监理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锤击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过程中一些被忽视且易引起质量隐患的环节,阐述了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二、工程概况©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某工程建筑面积216400m2,由8栋18-30层的高层塔楼组成。基础采用墙柱下筏型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基础,共锤击施工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2996根。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有:©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①人工填土层,层厚0.60~8.10m;©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②第四系全新统海漫滩沉积层,层厚0.90~14.50m;©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③第四系上更新冲洪积层及残积层:粘土层厚0.80~8.10m;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0.60~6.7m;砾砂层厚0.80~20.40m;④©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第四系残积砂质粘性土,由混合岩风化而成,由于风化不均匀,此层局部夹强风化或全风化夹层;©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⑤下伏基岩为震旦系混合岩,从全风化到微分化,标高介于-61.43~-4.76m,局部地层有石英脉,岩质特硬,金刚石钻具钻进困难。
 
  ©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三、锤击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施工的监理要点
 
  (1)熟识设计图纸、掌握设计的各项设计参数,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工作,作为监控、检查的依据。在©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图纸会审时,两类桩判别的指导性标准应明确:
 
  1)同一承台下相邻桩的高差。©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在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管桩打入后,同一承台下两根相邻桩的桩尖高差巨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局部持力层顶面起伏变化大,地质情况复杂。二是地层中存在硬质夹层或孤石等,桩难以打入。©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当两根相邻桩高差过大时,可能会引发下列情况:①其中的长桩产生的超过土自重部分的附加应力作用到相邻的短桩后,造成这两根桩的沉降量相对其它桩大,使其承载力下降。②如果是倾斜度大于30%的持力层顶面,它不仅使端承桩的嵌入困难,而且桩有沿斜面产生滑移的可能。上述情况既不利于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转换、调整到各桩,也不满足桩基设计的基本条件。为此,设计一般都要对这两根桩的承载力进行折减验算,如折减后桩的承载力、结构的差异变形及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可不进行处理,如达不到要求,就需要进行补桩等方式的处理。因此监理及施工单位在预先就应得到一个标准:在各工程具体的地质条件下,相邻桩高差超过多少时可能会对桩的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会审明确,施工旁站监理时遇到这种超标的情况,就能及时反馈设计进行处理,以确保各桩承载力等符合设计要求。
 
  2)桩的最小有效长度©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桩按竖向荷载传递方式分为端承摩擦桩和摩擦端承桩,桩是通过作用于桩周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土(岩)层的端阻力来承受桩顶荷载的。©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在施工中,也常遇到一些这样的地质层面:©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①局部场地硬质持力层不但埋层很浅,而且其上层的过渡层很薄或缺失;©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②硬质夹层、孤石、障碍物等埋深较浅且难以穿透;©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③较浅的硬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等。于是施工时短桩(有效桩长过短)就出现了。这类场地基础里的短桩,或因其桩的侧摩阻力过小,或因在地质勘探难以探明其持力层厚度等情况下。即使完工后的承载力检测桩能满足设计要求,但在长期荷载的作用下,其沉降和变形都相对正常桩大,承载力可能不满足设计要求。为保证其承载力的要求,设计对此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重新验算后,再决定是否对桩的布置进行调整或进行其它处理。因此,是否是短桩,设计要给出一个指导性标准。例如在本工程设计确定的标准是12米,其中有一个承台,因短桩的原因,由最初的2桩承台,经过二次设计变更后,变成了一个6桩承台。需要指出的是,有效桩长是指承台底面以下的管桩长度(不含桩尖),不要把它与施工时的入土深度相混淆。©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
 
  (2©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22)进场管桩质量控制
 
  ①检查每批进场的管桩的质量检测报告和质量合格证,并对进场管桩检查其长度、厚度和桩体质量有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是否均匀、桩体无弯曲;②桩尖和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有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和合格证;③桩身外观质量的二次检验,尽管在桩在进场时监理进行了验收,但由于堆放过程中,后堆放的桩可能碰撞到先前已验收的桩,或者在桩身起吊过程中碰到其它桩,造成桩身断裂,因此在每根桩起吊前应认真检查桩身;④施工现场具备安全施工的条件。
 
  打桩顺序应作为施工方案审核的重点之一©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在天然地基中沉桩以后,在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将被压缩,如果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小于一特定范围,那么沉桩时将会使相邻的桩位产生偏移或上浮。据对该工程一个群桩沉桩后的桩位测量,偏移量最大的达35cm之多,大大超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第5.1.3条规定的桩位允许偏差。©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现行的《建筑基础设计规范》GB50027-2002第8.5条及相关规定,此类桩的中心距一般取值3-4D(D为桩的直径,常用的管桩直径多为400、500、600mm)。两相比较,锤击施工时不但土壤挤密对桩位偏移不可避免,而且布桩过密时容易形成上浮桩。©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虽然桩位偏移、挤土效应的大小与桩端持力层、桩长、沉桩方式、桩距有关,但在上述条件已确定的情况下,沉桩顺序便成为监理在审查桩基施工方案时,所要重点考虑的技术问题之一。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2)测量放样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在桩测量放样时绘制工程的桩位编号图。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行走的原因,预先放样的桩位可能偏移,因此在打桩前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位定点复检,复核后应尽快施工。
 
  (3)试桩的控制。①具体试桩数量、位置、试桩参数或标准等主要技术指标应通过设计、勘察等部门共同确定;②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③试桩应选在地质勘察技术孔附近;④试桩时应通知设计院、监督部门、建设方、监理方和地质勘察单位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成桩质量,且必须由岩土工程师确定是否到达设计所要求的持力层和终桩标准。
 
  (4)桩身垂直度控制。打桩应重锤低击,开始打桩时首先应用短落距轻打数锤,观察桩身与桩架、桩锤等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节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打桩过程中,当桩身倾斜超过0.8%,应设法纠正,严禁采用走桩架纠正垂直度的做法,如出现偏差或裂缝,应立即停止施打,报告参建各方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找出原因,研究整改意见。
 
  (5)接桩的控制。预应力管桩宜采用“电焊接桩法”,电焊接桩法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桩需要接桩时,已入土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平台)0.5~1.0m;当桩顶与承台高度≤1米,应由设计单位出处理设计变更进行处理,这点大家比较容易忽视;②接桩时上下节桩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③对接前,施焊面须用铁刷子清涮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④施焊至少分两层对称进行,施焊第一层宜适当加大电流,加强溶深。遇到地下水含有腐蚀性的,焊缝须进行防腐蚀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⑤焊缝须连续饱满,焊接宽度和堆高须满足规范要求;⑥接桩焊接完成后,必须经监理或建设方等有关人员检查合格,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才能继续施工,有的操作工人焊接后马上进行施工,会影响桩的质量;⑦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4个。
 
  (6)送桩的控制。管桩送桩深度原则上应满足《规程》要求,一般不宜超过2m,贯入度宜按比不送桩时小于5mm阵控制,如超过该深度应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
 
  (7)终桩验收。当设计采用最后贯入度控制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计数最后3阵击桩的入土深度,可用桩帽边沿为标尺,以桩机挺架的爬梯节为参照物来计数,此方法操作容易简便可行,准确度也能符合相关要求。最后3阵锤的贯入度的大小是判别桩进入持力层后的收锤的依据,所以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桩的贯入度。
 
  (4)建立日锤击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施工记录制度。监理应对每日锤击预应力管桩施工记录结果进行审查,主要注意实际入土桩长与桩设计入土深度相差较多的异常性,以及断桩旁补打桩的施工情况的审查,审查时结合周围相邻桩的情况与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原因,查看锤击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施工记录结果,确保达到规定的桩端承载力,有必要时应与勘察、设计单位共同讨论进行判断。
 
  (5)加强旁站监理。根据施工内容和工程复杂程度等情况编制旁站方案。在桩施工中,由于施工情况的不可预见性较大,为保证工程质量便于应急情况处理,监理旁站人员应随时坚守工作岗位上,只要有施工,监理人员应对桩施工过程进行全程旁站。
 
  (6)桩施工前应注意周边建筑物离施工现场距离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如果在规定范围内,应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减震沟,避免桩施工过程中导致周边建筑物受到影响出现质量事故。
 
  (7)断桩问题。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在施工中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断桩现象,特别是在软硬土层或孤石土层中断桩率更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部分与地质情况有关,少数与桩身强度低或偏心施工所致。故研究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十分重要。施工单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预防和预控措施可行可靠。如确认已断桩,施工单位必须及时书面报告监理,由监理会同设计、业主工程师、施工单位协商处理意见,由设计单位作出设计变更,然后施工单位再进行施工。
 
  (8)浮桩问题。锤击桩施工容易出现“浮桩”现象,特别是在粘土或砂性土中“浮桩现象”较严重,对成桩质量构成较大的影响。必须引起施工和监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故施工单位必须建立起边施工边监测,监理定期抽查、抽测的手段来控制“浮桩现象”,施工单位应设专人负责测量工作,对施工完毕的桩,立即进行桩顶标高的测量,并作好记录;周围10~20m桩施工完成后,又进行一次测量,依次类推,多次测量,及时分析测量数据,判断有无“浮桩现象”。若出现“浮桩现象”,应对浮桩进行复打。
 
  (9)安全问题。必须严格执行桩机安全操作规范规程施工,禁止人和机疲劳作业。施工完的桩头上面要加盖板,防止行人或杂物等掉入。
 
  四、结束语©œü_e?‚ˆ\bbs.3c3t.com8¡äÂüünŸøK综上所述。尽管管桩的施工隐蔽性高、发现质量问题难、事故处理难,但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监理,我们有责任加深对现行规范、规程的理解和准确的执行。相信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在履行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后,桩基的质量和安全是有保证的。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