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桩墙支护技术

2015-08-25 736 0

  1工程概况
 
   二环西路综合管廊位于新建道路快车道东侧,由于场地狭小,综合管廊与建筑物紧邻,五层居民楼的基础距基坑边只有5.5m,基坑开挖深度为8m,安全距离不够,且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为确保基坑开挖侧壁的稳定,并使建筑物的位移和沉降在允许的范围内,必须对基坑进行有效地支护。
 
  1.1地质情况
 
   拟建场区上部第四系地层主要为黄河、小清河冲积形成的粉土和粘性土。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层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及岩性的不同,可分为7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填土(Q42ml):杂色,稍密。由碎石、角砾及粘性土组成,顶部30cm为路面。层厚:0.80~3.20米,层底标高:22.05~27.20米。
 
   ②粉土、粉质粘土、粘土(Q4al):该层以粉土层为主,夹粘土、粉质粘土层。
 
   ②粉土:褐黄~黄褐色,稍密,湿,摇振反应迅速,含氧化铁条纹。
 
   ②1粉质粘土:呈黄褐色,可软塑,刀切面稍光滑,含铁锰氧化物,零星灰色条纹,局部夹粘土、粉土团块。
 
   ②2粘土:黄褐色,软可塑,湿,刀切面光滑,含铁锰氧化物。层厚:3.60~6.50米;层底深度:6.00~7.50米;层底标高:17.83~22.40米。
 
   ③淤泥质粘土:浅灰色,流塑,湿,刀切面光滑,含有机质。层厚:0.20~0.60米;层底深度:6.30~7.30米;层底标高:17.70~19.11米。
 
   ④粘土(Q4al):深灰色,可塑,湿,刀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含腐殖质。层厚:0.60~2.00米;层底深度:8.00~8.70米;层底标高:16.58~21.16米。
 
   ⑤粉质粘土:黄褐~灰褐色,可塑,湿,刀切面光滑,含铁锰氧化物。
 
   ⑤1粉土:褐黄~灰黄色,稍密,湿,刀切面粗糙,摇震反应迅速,含氧化铁条纹。层厚:3.30米~4.50米;层底深度:11.50~12.70米;层底标高:16.58~19.97米。
 
   ⑥粉质粘土(Q4al):灰黄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刀切面较光滑,含铁锰氧化物,少量姜石,局部姜石含量较高。该层大部分钻孔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5.00米,最大揭露深度为15.60米。
 
   ⑦粉质粘土(Q3al+pl):棕黄色,可硬塑,湿,含铁锰氧化物、零星姜石,无摇振反应,刀切面较光滑。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深度为20.00米。
 
  1.2水文情况
 
   场地内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埋藏较浅,勘探期间在钻孔中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1.00—4.20米,相应标高21.6—24.53米。季节性水位变化幅度约1.0—3.0米。
 
  2综合管廊支护布置形式
 
   结合现场情况,此段综合管廊基坑西侧(无障碍物侧)采用放坡、错台、降水喷锚支护措施;综合管廊东侧采用桩锚结构体系支护。
 
   根据周边地质条件、开挖情况,综合管廊两侧采用Φ500大口径降水间距10m,井深15m布置。同时为了检测基坑外侧水位情况,在止水帷幕外侧设置回灌井,井深8m,间距15m。根据现场建筑物位置,临近障碍物段基坑支护分为两个断面进行设计。障碍物距离综合管廊较近部分采用Φ800混凝土桩间距1.2m布置,桩长13.5米(桩顶标高在自然地坪下1.5m),桩顶设置800*500砼冠梁,桩间设置Φ800高压旋喷桩,旋喷桩与支护桩搭接20cm桩距1.2m,有效桩长13.5m,与支护一起形成止水帷幕。在砼桩外侧设置预应力锚杆3道,水平间距2.4m,竖直间距2.5m,倾角15度,并以预应力锚杆为结点横向设置腰梁,与砼桩形成桩锚体系。障碍物距离综合管廊间距较大部分采用喷锚支护措施进行基坑支护,并在基坑外侧布置单排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在基坑坡顶以外1m处砌筑宽度为24cm,高30cm挡水墙,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并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以上方案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了计算,同时组织了专家对以上方案进行了论证。
 
   临近障碍物段基坑开挖示意图如下:
 
  3.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为了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保证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和周边管线的正常使用,必须对整个基坑施工过程和降水过程进行施工监测。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外观记录、周围管线观察等。通过监测取得数据,判断各种施工因素(如基坑开挖、降水)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检验施工方法是否达到地表变形的要求。根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制定以下监测方案。指导基坑工程施工安全。
 
  5关键部位预防措施
 
  5.1由于基坑降水后,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使基坑周边地面原有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减少以上影响,在基坑与要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之间采取回灌措施,根据本工程的地层特点,回灌措施采用坑外回灌井,此外为了解地下水位变化,及时调整回灌水量,还应在基坑一侧设置水位观测井。
 
  5.2在基坑两侧距坑边沿2m设置挡水坝,将降水引入现状雨水管道。
 
  5.3检查、并堵塞基坑边附近的雨水沟、管道等,防止渗水和雨季大量积水引起边坡坍塌。
 
  5.4土钉必须避开降水井。
 
  5.5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将降水抽出沟外。
 
  5.6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水泵的看管及维护,确保施工期间连续抽水,现场配备发电机,确保降水井双电源,停电后能够及时更换电源。
 
  5.7基坑回填至底板以上1.8m后方可停止基坑排水。
 
  4结论
 
   二环西路综合管廊深基坑工程完工后,经基坑变形监测,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值大部分在18mm以内;基坑周围地面与边坡顶的最大沉降量为21mm;未发生地表开裂、基坑内渗、漏水现象,整个施工过程中基坑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该方案的设计和施工是非常成功、经济、安全的。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