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射波法检测原理
反射波法采用低能量瞬态冲击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的速度时程曲线,以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一维波动理论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基桩检测方法。当敲击桩顶,给桩顶一能量,由此在桩中产生应力波沿桩身以纵波速度向下传播,应力波通过桩界面(如桩底、断桩等部位或缩径和扩径等桩身截面部位)的广义波阻抗Z(Z=ρAC)发生变化时,将产生反射波,变化越大,反射波信号越强。根据桩身实测反射波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桩身结构完整性。
二、工程概况及基桩检测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揭阳市东山区,经勘察地层自上而下可描述为:0~0.8m耕土;0.8~15.3m为淤泥,呈软塑态;15.3~19.4m为粉质粘土层,呈软~可塑态;19.4~22.6m为中粗砂层,密实但厚度不均,以致局部层缺失;22.6~27.2m为砾砂质粘性土,呈可塑态;27.2~31.8m为全风化和强风化花岗岩(辉绿岩),呈硬塑态,可作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其下卧层为中风化花岗岩。
根据勘探和设计,本场地拟建6幢8~13层住宅楼和1幢4层会所,设计桩长29~31m,桩型为预应力管桩,采用柴油锤对工程桩施打。
2.2工程基桩检测
我站参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使用武汉岩海基桩动测仪,由于开挖地下室时土方滑坡各方协商基桩全部检测,共检测817根工程桩,其中423根Ⅰ类桩,279根Ⅱ类桩,112根Ⅲ类桩,13根Ⅳ类桩。其中10根倾斜,对3根垂直Ⅳ类桩检测更加慎重。用中等重量硬塑棒敲击桩顶时,敲击回声异常;用轻质小锤敲击可检测缺陷反射清晰的时程曲线。实测波形不规则,2L/C时刻前出现了幅度大、同相的多次反射波信号,无法判断桩底反射波信号,其时程曲线。
根据浅地层为淤泥和现场实测曲线,判定3根桩均为严重缺陷桩,其结果描述如下:
确定3根桩检测结果后,工程设计、监理等人员现场利用照明灯对管桩内壁观测,发现有不同程度破碎面。讨论决定先做好3根桩周围的围护,用大桩径挖孔桩的方法(桩径浇灌砼围护),开挖3根桩至严重缺陷深度。开挖后可清楚看到桩身开裂(局部夹泥)和破碎面。第4幢79桩开挖现场相片。
按设计要求,打掉缺陷以上的管桩后进行第二次检测。庆幸的是各自经过一次处理后3根桩实测波形规则,桩底反射波清晰,这3根桩的检测结果均为桩身基本完整,其检测曲线如下。
三、缺陷桩的两种处理方案
3.1排除缺陷后钢筋混凝土灌注接桩法
当桩身严重缺陷位置在浅部时,可采用以下较直接的方法处理:
1.开挖至缺陷处,人工打掉缺陷以上管桩,进行反射波法检测基桩结构完整性;
2.检测桩身还存在明显或严重缺陷,重复1步骤;无明显或严重缺陷按方法一大样进行施工。
3.接桩灌注砼须经7天养护后回填基坑,同时观测接桩的垂直度。之后可对垫层和加强承台施工。方法一施工大样如下。
3.2、内置无缝钢管填芯加强法
当桩身严重缺陷位置较深时,采用方法二施工更安全可靠:
1.开挖至缺陷位置以下1m,清洗桩身;
2.桩垂直度符合要求后按方法二大样施工,经3天养护可回填基坑。方法二施工大样。
3.根据现场实际,大样中环梁补强可省略。
对工程中12根Ⅲ类桩可用以上两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参考处理。
四、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随着预应力管桩的广泛应用,常常要处理一些事故桩。排除影响桩身结构的缺陷再补强接桩直观可靠,处理浅部缺陷较好;随缺陷深度加深,施工难度加大,处理费用不经济。利用内置无缝钢管填芯加强法处理深部缺陷高效经济,但它无法准确判定该缺陷以下桩身是否存在其它缺陷。即使在补强后对整桩进行反射波法检测评估,也无法对其下缺陷进行处理。在基桩检测验收后由于开挖等不当施工导致桩位偏移或断桩,采用内置无缝钢管补强较为经济合理。在另一工程中某事故桩连续3次排除缺陷后已到自然地面下7.4m,接桩处理难度大。于是利用一段长为8.0m截桩,把原桩面与截桩面各处理预留15cm的预应力钢丝,将二者并接和同样长度的Ф20钢筋抱团饱满焊接,依次环桩处理其它预应力钢丝,然后按内置无缝钢管填芯加强法进行处理。
总之,对存在明显或严重缺陷的工程桩,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目的就是消除基桩结构的安全隐患,为工程质量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2008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