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PHC管桩即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由于PHC管桩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适应性强、管桩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在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桩的上浮现象,影响桩基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本文通过PHC管桩工程实例,对上浮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供同仁讨论及参考。
2.工程案例
常州地区某工程为地上32层、地下2层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65万m?2,基础采用桩筏基础,桩型为PHC-600(130)AB-C80管桩,工程桩桩长43m,三根试桩桩长47m,桩端持力层为⒂层硬塑粘土,总桩数112根,设计试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3050kN。
施工采用静压法,试桩和工程桩一次性施打完成。在对三根试桩进行静载检测时,加荷加到6370kN时,对应的沉降都大于100mm,见表1,静载荷试验曲线如图2。后对三根试桩进行高应变检测,发现桩端有明显缺陷,停止检测,等待处理。
3.桩上浮原因分析
从表1、图2,结合桩侧、桩端土层分析,荷载0~3220kN段,荷载-沉降曲线平缓,最大沉降19mm,应为桩侧阻力起作用。加载到4480kN时沉降突然变大,沉降量均大于60mm,最大达103mm,沉降速率明显加大,形成陡降段,认为是桩侧、桩端土体破坏或桩身破坏。之后各级加荷形成相对平缓段,到6370KN时沉降量均大于100mm,最大为142mm,最小为102mm,但沉降速率减缓,分析认为应是桩端土体起作用。从整个荷载-沉降曲线来看,中间陡降段应是桩端虚空,桩端土体未能发挥承载能力。该三组数据表明这三根桩应是典型的上浮桩。
根据施工记录,本工程占地面积约486.3m?2,总桩数112根,桩径φ600,平均桩长43m,全部打入地下,按每根桩12.15m?3计算,则打入地下的混凝土桩总体积约1360m?3。如果不考虑土质压缩,平均分摊到面积486.3m?2的场地,则地面平均要抬高约2.8m,可见打入混凝土的量是非常大的。当土饱和密实,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时,相邻的桩将被浮起。
管桩上浮主要原因是挤土效应。预应力管桩在沉桩过程中,由于桩自身的体积占用了土体原有的空间,破坏了土体在自然沉积时的平衡状态。随着桩的不断压入,土体的挤压应力逐渐增加,使与桩体积等量的土体产生压缩、蠕变,向桩底及桩周挤出,产生土体的水平位移。土体水平位移随沉桩区域由远到近不断增大,位移速率也不断增大。随着周围土层和下部土层的进一步压密,限制了土体的水平位移,而浅层土上覆压力较小,挤压应力从地表释放,表现为地面隆起。另外,压桩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升高,造成土体破坏,未破坏的土体也会因孔隙水压力的不断传播和消散而蠕变,导致土体的垂直隆起和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引发了路面破损、房屋开裂和工程桩上浮等不良现象。
4.处理措施
桩基施工完成后,重新测量,发现97%的桩均有上浮现象,而且上浮很厉害,一般上浮50~80mm,最大达235mm。结合三根静载试桩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原因并研究处理方法,决定采取复压处理。由于工程桩桩顶标高较低,地面至桩顶约5m,浅部土层松软,找桩复压困难,决定采用降水开挖后基坑内复压。复压前,将三根静载桩头全部截去,以便其它桩的复压。复压后重新测量,与静压前测量的桩顶标高相比较,绝大部分桩已消除上浮。但还有少量桩上浮未彻底消除,上浮的高度较小,最大的为15mm,大多在1~10mm之间。经过分析认为,静压处理有明显的效果,上浮高度在10mm以下的可不作处理,仅对上浮高度在10mm以上的进行补压。
处理完毕后,按照有关要求,另选取3根桩做静载。根据静载试验报告,加荷加到6100kN时,对应的沉降量为24.3~32.0mm,残余沉降量为4.7~12.4mm,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5.预防措施
从上述案例可知,静压桩的挤土效应会导致桩的上浮、承载力降低、沉降量增大,并严重影响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徐和减弱挤土效应。
5.1设置防挤沟与排水砂井。
由于挤压应力破坏作用表现为土体水平位移和地面隆起。因此,可在压桩区与已有建、构筑物之间开挖防挤沟或设置消挤孔,以消减挤压应力。防挤沟宽度可根据现场实际空间确定,一般为0.5~1.0m,深度根据土质边坡能自稳为妥,宜大于1m。对于饱和的粘性土地基,应布设适量的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形成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减小沉桩时的孔隙水压力,进而减小挤土隆起。排水砂井直径宜为70~80mm,间距宜为1.0~1.5m,深度宜为10~12m(塑料排水板的深度、间距与排水砂井相同)。
5.2沉桩顺序与速率控制。
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沉桩次序不当,很容易使桩向一侧挤压造成位移或涌起。对群桩承台应考虑压桩时的挤土效应,不同深度的桩基应先深后浅。同一单体建筑,一般要求先施压场地中央的桩,后施压周边桩,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打桩速率对土体变形的影响主要是由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打桩时,超孔隙水压力增长速度比其消散速度要快得多。在打桩间隙,超孔隙水压力会明显回落。日成桩数量宜小于10套,24小时内休止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
5.3稳压和复压。
大面积桩群终压时应稳压和复压。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10~20s。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宜2~3次。
5.4监测。
加强施工过程中挤土位移监测,并设置预警值及应急方案。边监测边施工,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监测内容包括:(1)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水平位移、裂缝监测;(2)已施工桩位偏移与上浮监测;(3)地面沉降、隆起观测等。
6.结语
挤土效应是预应力管桩施工的一大难题。随着施工技术日益成熟,还有很多方法有待广大技术人员研究、探索、实践,将挤土效应对周边的影响降至更低。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苏G03-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