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的荆门实践:青山绿水系乡愁

2016-10-28 116 0

 象山大道和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旧貌换新颜,迈出海绵城市建设关键一步;千佛洞森林公园再加绿装,喜迎全国第十二届菊花展;创卫迎检工作如火如荼,正街大楼立面改造,背街小巷干净整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决定生死。”这些年,荆门一直在努力向绿色转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生态文明的脚步更加急促,300万儿女在1.24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书写着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    
  绿色理念引领变革——化工重镇的艰难选择        
  生态,是个现代词汇。它的理念,古已有之。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先人很早就明白,生态没有替代品,物资都有穷尽时。荆门,这座1983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时而生的地级市,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涂上了浓厚的重化工底色。   
  这里,有5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荆门石化,有磷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的“中原磷都”,有年生产60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的新洋丰肥业,有年产9.7万吨工业炸药的全国民爆行业龙头企业凯龙集团,有湖北第二个化工专业园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有“三峡大坝粮仓”之称的葛洲坝水泥厂……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化工、建材等产业集中了荆门市三分之二的企业和资产,这些企业在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得荆门的生态负荷日趋加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84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各类新老污染、点源面源污染呈交织叠加之势,特别是大气复合污染形势严峻;人均生态赤字3.18公顷,与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基本持平。   
  全国的城市大抵如此。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人民物资生活越来越富足,可是,水质下降,土壤污染,矿区沉陷,雾霾来袭,人们想喝一口洁净的水,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成了一种期盼。   
  经济发展了,但绿水青山消失了;人民收入提高了,环境质量却下降了——这,不是群众所要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并列为五大发展新理念。   
  中央的决策,为湖北指明了方向。省委提出,把“三维纲要”作为谋改革、抓发展的重要遵循,并始终坚持把“绿色决定生死”放在“三维纲要”之首。   
  中央和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让困境中的荆门看到了自身难得的生态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   
  这里地形地貌多样,山水纵横交错,植被覆盖茂盛,气候温度适宜,生态资源丰富,具备打造绿色城市的天然本底;这里地处中部之“中”,位于人类最佳居住纬度——北纬30度,是“天下粮仓”江汉平原的腹地;这里拥有优良的山水资源,4个国家森林公园、 1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漳河水库被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