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装配式建筑:“质量时代”破解建造新命题

2017-11-22 203 0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名单,将装配式建筑推向“快车道”。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年9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建筑业迈向“质量时代”。但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起步阶段,建造方式大多仍以现场浇筑为主,装配式建筑比例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与发展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以及先进建造方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特邀请入选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企业代表和相关领域专家共议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和先进建造方式建言献策。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方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总经理 刘 肖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东易日盛董事长 陈 辉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李振兴

  河北合创建筑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光辉

  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 葛 峰


  建筑业迎来“质量革命”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近年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请问动因是什么?

  刘 肖:在过去30年,建筑业高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建筑方式的粗放、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质量不可控,已经成为当前建筑业发展的瓶颈。在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总纲领下,我们迫切需要建筑业积极转型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还能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装配式建筑,就是当下建筑业转型的重大变革。

  刘东卫: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客观上来讲,目前我国建筑领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节能、环保、可持续能源、资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较严重,建设领域的能耗非常大。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建造方法等方面是不一样的。传统建筑的设计以粗放型为主,装配式建筑一定需要全产业链,产学研单位共同来做。前期有部品生产、集成设计,再到装配化施工,甚至到后期的运维管理,一定是全产业链的一个周期。

  在新一轮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工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装配式建筑理念和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我国部品、部件的生产能力,生产部品、部件的厂家数量,包括施工单位和设计水平,也包括装配式建筑的先进设计理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李光辉:装配式或者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是一次革命,因为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人工成本逐年增高,建筑产业化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它可以让建筑更加机械化、自动化,同时减少人工用量。另一方面,国家一直在呼吁环境保护、大气治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契机,因为装配式建筑在减少扬尘、节能减排、发展环保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相比优势明显。此外,通过产业化途径,朝着规范化方向去发展,能让整个建筑过程更有规矩。尤其是这两年,各地的政策相继发布,政府部门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机会和潜力比较大。这是一个朝阳产业。

  葛 峰:金螳螂较早在装饰行业内提出“工厂化生产、装配化作业”,正是由于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以下问题:粗放式、低门槛的作业方式,设计施工分离,图纸深化标准化程度低,施工质量与材料较难把控,环境污染及浪费等。我们从设计开始,研究金螳螂的设计标准,统一模数规则,联动公司合作的供应商开展材料标准化尺寸下单,制定管理流程,实施现场装配化施工,这明显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同时,公司这些年在发展装配式装饰方面,先后建立并完善了设计管理协同平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供应链信息平台、核算管控系统、公司运营管理指挥系统等多专业职能协同信息化系统,改变并提升了公司的运营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名单,对装配式建筑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刘 肖:作为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发展目标的出台,意味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社会所向,也是行业趋势,这需要我们整个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刘东卫:这次评选近200家基地,囊括了国内最优秀的产学研及全产业链单位。在政策支持下,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年,把这些最优秀的企业凝聚起来,从产业链的角度,共同推动装配式建筑业的发展,此举意义非常重大。同时,这也是国家政策层面对装配式建筑大力支持的动因和考虑。因为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尤其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一定要靠这些特别优秀的全产业链企业,共同支持这项事业,把它做得更好。

  陈 辉:东易日盛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也是家装行业唯一入选企业,这是东易日盛高科技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装配式建筑带动工业化制造与建造的变革,简化劳动量,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及智能化的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能够掌握并应用最新技术的企业,将赢得更多市场和发展机会。

  李光辉:合创是隆基泰和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在装配式建筑研究领域,我们探索了近十年的时间,过程艰难,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能成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说明合创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是国家层面对我们的肯定。同时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鞭策,因为未来我们不仅面临更多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葛 峰:此次首批名单发布,说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装配式建筑,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是对金螳螂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方面成果的肯定。这几年行业正经历着发展变革,金螳螂大力研究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饰成为重要业务内容之一。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发展趋势,相信它会给行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成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后,将努力为促进行业装配式建筑发展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

  企业探索初具成效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目前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积累了哪些经验?

  刘 肖:万科最早于2003年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成立了万科工厂化中心致力于预制装配式体系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装配式建筑,并确立了万科装配式体系。仅北京万科,就已累计拥有相关6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得以实现关键技术产品国产化生产。

  陈 辉:东易日盛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环保领域,首先是工厂化制造,控制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粉尘污染。建筑垃圾通过工厂化的回收再利用,解决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其次,我们着力推动家装行业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017年5月,东易日盛与世界著名科学家合作,经过上万次实验将航空、电子领域常用的静电粉末喷涂技术应用于家装木作喷涂领域,由此推出的无毒定制家装产品,从源头解决了家装中甲醛、苯、VOC及重金属污染问题,革除了长久以来困扰木作企业的油漆高污染、高耗能的弊端,TVOC污染得到根治,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

  李光辉:我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目前的实践总体量超过了200万平方米,占据河北省装配式建筑的半数以上。目前我们也有自己的技术体系,比如我们自己研发了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装配式混合框架结构也是我们研发的一个专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编制了一个CECS国家标准规范,同时还有4本地方规范,这个技术也被国家评定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葛 峰:总结我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经验,一是建立了公司标准化管理模式,制定金螳螂标准图纸、工艺节点、质量验收等系列技术标准文件。二是自主研发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得投标、设计、施工、材料、核算等多方面协同管理更加高效,当然对装配式装饰实践管理提供了保障。三是投入研发力量,对BIM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BIM作为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实施手段,我们自主研发的BIM数字化施工技术已在包括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上海中心等80余个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现场装配化率超过60%。四是探索建立装饰装配化集成应用模式,实现现场装配式施工。整合公司供应商伙伴,逐步推行装配化管理模式,提升工程装配化综合集成应用能力。五是全屋装修装配式技术应用,包括整体厨卫集成系统、成品门窗、组装式栏杆、干法地面施工、成品吊顶系统、模数管线装配、轻质单元隔墙等。

  李振兴:早在2006年,中南就已经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确立为集团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目前,我们已经拥有4代混凝土和2代钢结构成熟装配体系,竣工33个共300万平方米装配式项目,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发明专利,4大产业化基地,年产能15万平方米,主编及参编国家、地方9本标准规范。在区域战略方面,我们始终把南通和海门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优先区域,目前中南在南通就有两个混凝土装配构件产业化基地、1个钢结构装配构件产业基地。从全国第一栋全装配实验楼,到第一栋百米全装配住宅,从全国第一栋鲁班奖装配式建筑,到被动式建筑的体验小区,10年来中南打造了多个装配式建筑标志性工程。


  推广需要多方合力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尚处起步阶段,当前推广装配式建筑面临哪些问题?

  刘 肖:装配式建筑的现实推广并没有想象中容易,相比日本、美国、德国,我们的装配式建筑尽管已经研究出了自有专利技术,但在推广上仍存在着规范标准、产业链、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技术规章仍然没能得到完善和统一。另外,我国当前尚未形成和装配式建造相匹配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导致装配式建筑当前成本相对高而影响推广。在设计能力上,装配式建筑仍存在不足之处,相关的客户体验没有明显提高,大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不高。

  刘东卫:目前诸多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方面还力不从心,行业及部分企业也面临着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肯定是高的,建筑的地点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手段不同,成本是有所差异的。实际上,在建筑行业中,总的建筑品质感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绝不能用传统观念来衡量和评价,要以建造出性能、品质更好的建筑为样本,因此不能过分地纠结成本等问题,品质与性能才是核心。

  李光辉:一方面,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过技术方面的挑战,因为我们较发达国家还差很远。另一方面,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中,建筑就是钢筋混凝土,现在换成组装、装配、预制等,老百姓的认识可能不能转变过来。

  葛 峰: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也是国家推行装配式建筑的重点问题之一,装配式装饰是装配式建筑的后一道环节,装饰企业要向前推动建筑规划、设计在项目之初协同装饰设计与施工,存在很大困难。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未来该如何更好地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

  刘 肖:除鼓励装配式建筑外,建议各级政府明确“十三五”期末新建全装修住宅的比例,鼓励发展结构管线分离和装配式装修。建议由政府主导,在政策性住房上研究和推广装配式建筑标准户型,推广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方向。建议在行业联盟的带领下,尽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建议装配式建筑设计建造与居住性能进一步结合,提升普通民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推广装配式建筑,需要我们所有从业者不断学习、研究、创新和迭代,也需要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刘东卫:我国要尽快从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角度和全行业协作角度,虚心地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包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发展理念等。装配式建筑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要建立一个质量、性能、品质过硬,并且是长久的、绿色的、可持续使用的完整产品,不能片面地认为装配式只是一种建造手段。发展装配式建筑一定要注重安全质量,尤其要认识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房屋的总体品质和性能不高。从全行业角度来看,做出品牌建筑,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品质、可持续居住的好房子,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在这个阶段,要抓住突出矛盾,需要全社会、整个行业以及所有的产学研单位形成合力去解决。

  陈 辉:东易日盛推出产、教、研结合的方式,将继续进行高科技转型,强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向着平台化发展,推动产品化进程。当前,东易日盛在这方面已经与多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李振兴:2016年8月,我们明确了中南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即打造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商,构建PC产业链平台资源集成商,整合设计终端(技术体系研发、建筑设计、深化设计、工厂布置设计、流水线设计)、施工服务终端(EPC、施工总承包、构件专业承接、专业吊装、装修改造)、产品服务终端(安置房/棚户区产品、开发商私人定制、构件部品特制)、机械设备终端(胎膜设备、节点模板)、物流终端等。未来,我们将借助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机遇期,加快基地的布局和发展,以每年不少于1~2个基地的速度在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热点城市和区域迅速布局。积极推广装配式项目和绿色建筑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和被动房的研究。大力发展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争建立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级的装配式建筑的实验室。

  李光辉:我们从成立那天开始,一直与国内一些先进院校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以后我们会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同时,未来我们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化机遇,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比如在承德我们已经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建立了合作,这也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个尝试。

  葛 峰:当前我们在着重学习和积累EPC工程总承包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同时研发BIM信息系统在装饰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应用,结合已有的成果,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创新装配式装饰模数化设计、装配式全装修建筑、装饰BIM信息化、装配式部品集成及新型产业工人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

  发展装配式建筑新业态,打通建筑产业链,平衡现有业态各方的利益,关键是要建立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生态圈”。建筑企业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认识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案例借鉴学习、摸索管理模式等方面积累。另外,人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实施标准化作业、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为此我们建有苏州智信职业技术学校,为社会培养包括装配式装饰标准、设计、施工工艺等在内的专业技能人才,在满足企业自身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同时,也促进行业装配式产业人才的发展。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