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地铁背后的故事

2018-05-25 233 0

   4月下旬,北京地铁全线所有站点试行刷二维码乘车,刷二维码过闸仅需1秒左右,北京地铁APP冲上热门下载榜首。在近20天的“试用期”内,有超过500万人次的乘客使用刷二维码进出站方式乘坐地铁。5月19日起,北京市轨道交通全网二维码乘车迎来“试转正”,正式实现全网扫码。
  有人说,地铁是城市文化的写照,“刷手机乘地铁”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或许也将开启地铁文化的新时代,或许也将改变人们乘坐地铁的方式。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大家都在为生活奔忙,为梦想努力——车厢载着数不清的人到处奔波,形形色色的面孔在此汇聚,繁忙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在此交错。世界各国的地铁也都有不同的样貌和运行规则。
  纽约地铁: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拥有一千多万人口,其中,三百多万人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纽约地铁建于1903年,是美国唯一24小时全年无休的交通系统,也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
  纽约地铁减轻了路面交通的压力,它仍沿用许多初建时的系统,如在部分路段,工作人员手动控制信号灯。无论是繁忙的通勤时段,还是人流较少的周末,纽约地铁经常中途停车或不经停某站,甚至是临时改线。
  特色1:地铁艺术家需持证上岗
  乘坐纽约地铁,总能遇到艺术家,他们或吹长笛,或高唱民歌,为嘈杂的地铁站增添了艺术气息。这些人被称为“地铁艺术家”,是经过严格筛选后持证上岗的专业表演人员。
  纽约大都会运输部下属的艺术工作室专门聘请专家,共同遴选地铁艺术家。艺术家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才华,还要具有个人特色,如在2016年的遴选中,一位拥有浑厚嗓音的男高音青年以一曲《我的太阳》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他打败了同组的9位组员,获得官方许可,持证后可在繁华地带地铁站的指定位置演出。证件有效期是一年,一年后,该歌手若还想演出,需参加随后的考核,考核不通过,则失去演出资格。
  严格的遴选始于1985年,纽约大都会运输部下属的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蒙德拉曾说:“地铁需要艺术家,这是献给纽约人和这座城市的礼物。”他指出,艺术工作室管理严格,每两周会召集地铁艺术家开会,协商档期、制定演出表,在中央总站、纽约时报广场等客流量大的车站带来哑剧、四重奏等精彩表演。其中,最受乘客们欢迎的是2017年利用洗衣板当乐器的吉伦,吉伦用刷子在洗衣板上摩擦,使其发出特别的声音,并配合吉他的节奏。这样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短时间内引起了人们的围观,许多乘客特意来到中央总站,就是为了看洗衣板如何变成乐器。
  特色2:地铁涂鸦 深夜里的心灵慰藉
  1974年,为避免城市破产,纽约市长削减预算,大批地铁工作人员失业,教师和警察也遭遇裁员。“学校和社会危机四伏,年轻人找不到出路,他们选择用喷漆、涂料和漆笔来释放压力。”美国涂鸦艺术家福里斯特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这样说,他指出,涂鸦就像一枚炸弹,在深夜里席卷纽约,人们以此表达心声,在涂鸦的环境里去寻找出路。
  20世纪70年代,福里斯特也曾深夜来到地铁进行涂鸦,他发现涂鸦者来自各个国家和民族,比如非裔美国人、古巴犹太人、多米尼加人等,热爱涂鸦的他们自诩为“深夜艺术家”。然而,涂鸦这项活动是危险的,可能会面临死亡,他的伙伴们告诉他:“你要远离第三轨,会触电。”福里斯特涂鸦时经常忘记,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触电。那时,《华盛顿邮报》一位记者还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并在报道中写道:“这些涂鸦者们站在六英尺高的地方,对着地铁站的墙壁和车厢创作,他们可能会被巡警发现,也可能会触电,然而,荣誉并没有随之而来,连同行都会指责你,你瞧,你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图案是什么啊!”
  当时的纽约政府很反感涂鸦者,认为它破坏了城市的样貌。1977年,纽约市长要求集中处理涂鸦,人们被赶出地铁,车厢被重新刷白。政府还引进了新型安保系统,配有围栏和警犬,市长希望纽约地铁能焕然一新。1984年,四名涂鸦者在地铁站被警察枪击,该事件成为了纽约地铁涂鸦艺术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涂鸦。20世纪90年代,涂鸦艺术逐渐被纽约人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施耐德曾评价:“涂鸦让年轻人发挥艺术想象力,是宣传纽约文化的渠道。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来到纽约都会欣赏这种文化,在地铁里寻找涂鸦。”
  特色3:地铁图书馆 在拥挤地铁里沉浸于书海
  2017年,纽约地铁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皇后区图书馆合作,推出了“地铁图书馆”,乘客在地铁内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免费访问电子图书馆。“地铁图书馆”的宣传口号是:“这些都是免费的!如果你在地铁上无事可做,那么,读本书吧!”
  为了让活动更有吸引力,纽约地铁还将部分车厢壁绘画成图书馆的模样,古色古香的书架和藏书都在车厢壁上。对此,纽约地铁总署发言人表示:“地铁不是最适合阅读的场所,但却是最适合宣传阅读的地方。”他说,根据乘客反馈,许多乘客觉得地铁嘈杂,把纸质书掏出来读不方便,阅读电子书反而更受欢迎。
  纽约地铁合作方之一纽约公共图书馆负责人马尔克斯说:“我们的使命是让所有人接触到知识和信息,和纽约公共交通合作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鼓励阅读、学习和好奇心。”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纽约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藏书包含图书、期刊、手稿、地图、图片,以及英美文学的最早版本、珍贵的古籍资料等,许多资料都有电子版本。
  乘客在给纽约地铁官网留言时感慨:“纽约地铁信号并不好,有了无线网络,又有免费的电子书可以看,通勤时间都不枯燥了。”还有乘客提出了建议:“无线网络不太稳定,希望网速快一些,好几次我想换一本电子书阅读,手机页面都没有反应。”《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妮可思也参加了免费读电子书的活动,她在专栏里评价道:“纽约人愿意阅读,愿意在拥挤的地铁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巴黎地铁
  地铁站设计对应该站的地面景点
  巴黎人常说“地铁,工作,睡觉”是生活三部曲,所以,地铁对于巴黎人来说,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巴黎地铁一共有16条线,其中14条主线、2条支线,全长220公里,共有380个地铁站。40%的巴黎人每天都会最少搭乘一次地铁,加上世界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巴黎地铁每日运载乘客达到450万人次。
  最早的地铁站由设计师吉马德负责,当时正值19世纪末,法国处于新艺术运动的潮流中,吉马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通过花卉和昆虫为展现幻想美学,于是,地铁站的入口变成了梦幻花园的入口,体现了强烈的新艺术风格。如今,在他设计的所有地铁站中,86个被保留并使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曾评价吉马德的设计:“巴黎地铁入口很神奇,人们欣赏着它们的优雅,走进了潜意识的世界中,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美学王国。”
  巴黎地铁许多站点的设计主题都对应着该站的地面景点。如卢浮宫站就效仿卢浮宫博物馆,站台上摆放着博物馆的复制艺术品;巴士底站的壁画是法国大革命,墙上还贴满了当年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照片。地铁站里还张贴着文艺活动的海报,汇集了演唱会、博物馆展览、艺术娱乐活动的信息,同时也能听到手风琴、小提琴、竖琴等演奏出的曼妙音乐。正如巴黎人自己感慨的那般:“不用担心在地铁中迷路,因为你总会在艺术中找到出路。”
  伦敦地铁
  在英国,伦敦地铁不仅是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经典的文化符号。伦敦地铁被称为“管子”,因为它的形状像一根长长的管道;地铁卡则被称为“牡蛎卡”,“牡蛎”一词的引申含义为“梦想得以实现”,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以伦敦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实现梦想的世界”中。
  特色1:世界上最早的地铁 经历过二战轰炸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1861年,修建地铁的想法被一位律师提出,他提议修建“伦敦中央火车站”,期望火车直接通往市中心,这个设想因资金短缺和面临大面积拆迁等原因,没有被伦敦政府接受。随后,一家建设铁路的公司基于该律师的建议,提出在伦敦修建一条地下铁路,并承诺为伦敦政府提供充足资金,该建议得到了伦敦政府的批准。1863年1月,伦敦地铁开放,最初使用的是蒸汽火车头驱动,木质的车厢里点着煤气灯,地铁开通的第一天吸引了三万八千名乘客,大家纷纷被地下的交通方式所吸引。
  伦敦地铁曾在二战中成为人们的避难所。当时,飞机轰炸伦敦,人们在站台上安设床铺,在地铁站里过夜。即使地面上轰炸声不断,但聚在地铁站中的人们一起唱歌,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战争的坚强。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关于伦敦地铁的纪录片有一句话这样说:“越是苦难时期,人们越需要精神的慰藉。”
  特色2:“小心空隙”地铁提示音背后的温情
  “他去世后,我会在站台的椅子上静静地坐着,再次听到他的声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安慰。”劳伦斯太太这样说。
  她的先生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1977年,曾参与录制伦敦地铁的提示音。由于劳伦斯声音浑厚严肃,他负责对大家说“小心空隙”,提醒乘客小心车厢与站台的缝隙。2007年,劳伦斯去世,他的妻子在经过站台时,分外留意丈夫的录音,她说,他们相识于地铁站,丈夫和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小心空隙”,如今,这个声音成为了连接她与丈夫的唯一纽带。
  然而,2016年11月,她发现丈夫的声音被另外一个陌生的声音替代,原来,地铁启用了新的广播系统,不再使用之前的录音。她立即写信给伦敦地铁,当伦敦地铁的主管和工作人员了解了她的故事后,他们找出了旧版录音,送给她一份录音的复制版,还重新恢复使用她丈夫的录音。
  特色3:《哈利波特》的现实参照地9又3/4站台
  对于《哈利·波特》迷而言,他们最熟悉的伦敦地铁站是国王十字车站,它不仅是伦敦六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也是伦敦八大主要火车站之一,更因《哈利·波特》电影曾在这里取景。
  电影中,通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火车从国王十字站的9又3/4站台出发,现实中却并没有这个站台,但管理方为了满足《哈利·波特》迷的喜爱,在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间设立了一个“9又3/4站台”的牌子,还有一辆只露出半截在墙外的手推车,供游客拍照留念。
  事实上,《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在选择地点时,特意选在车站的主体部分,但她弄混了国王十字站与尤斯顿站。尤斯顿站的9号和10号站台被两条铁道分开,国王十字站的9号和10号站台位于与主体车站分离的建筑内。拍摄时,车站的场景是在国王十字站的4号和5号站台拍摄,剧组把站台号码改成了9和10。
  斯德哥尔摩地铁
  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
  1950年,斯德哥尔摩地铁开始运行。1955年,两名瑞典艺术家向斯德哥尔摩议会提交了“用艺术装饰地铁”的议案,这份议案受到议会多数党派的赞成,从那以后,艺术家成为了地铁建设团队的一部分。如今,全长108公里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其中90%的地铁站分别由150位艺术家用雕塑、马赛克砖、画作及装置艺术等装饰,地铁站还设有展览作品区域,包括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壁画、油画和浮雕,每一个站点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其中,最有名的是国王花园地铁站,不仅因为它保存着旧时宫殿遗址,还因为它的设计主题是森林。地铁站的通道旁就是宫殿遗址,灯光照在残垣之上,人们能看到这个小型考古发掘地,即17、18世纪的宫殿残留下来的大理石圆柱和石雕。地铁站台中间有许多树木,浮雕与塑像伫立在森林中,地面则由绿、白、红长条状地砖组成,绿色条纹象征巴洛克式花园,白色指的是旧时宫殿,红色则代表着碎石小路。该地铁站的设计师塞缪尔表明了设计意图:“我希望人们在奔波的途中,看到古迹与现代交相辉映,能减缓压力,放慢脚步。”
  东京地铁
  站长购买金鱼缸放在站台上供观赏
  作为亚洲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东京地铁站的数量仅次于纽约,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全年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地铁更是大多数东京人出门的首要选择方式,人们感慨:“在东京,你知道每天早上醒来我最怕的事情是什么?不是失业,也不是房东来收租,而是没有地铁坐。”
  日本媒体曾做过调查,探究人们喜欢坐地铁的原因及最喜欢的地铁站,有人说是因为冬暖夏凉的空调系统,有人说是因为女性专用车厢,还有人说东京地铁很有人情味。其中,大家提到最多的地铁站是位于千代田线的根津站,只因根津站出口旁摆放一个精致的金鱼缸,十多条金鱼游来游去,时常吸引乘客驻足观赏。
  日本人有“金鱼情结”,这源于江户时代。16世纪,原产于中国的金鱼传入东瀛,人们大量养殖,街头巷尾都是金鱼小贩的叫卖声,浮世绘里频繁出现金鱼题材。根津站的金鱼缸由站长购买,他想营造温馨的车站空间。最初,他将金鱼缸摆放在站台拐角处,可匆忙的乘客赶地铁奔跑时撞碎了鱼缸,站长在更换鱼缸期间写了张小纸条:“我们的家不幸摔碎了,好难过哦。我们正在等待新家,这段时间不能陪您了,请原谅。”
  没过多久,新的金鱼缸出现在根津站,站长将其放置在更安全的检票口,一些乘客发现金鱼数量减少,还自发地从市场买来几条金鱼赠给根津站。如今,乘客们出入根津站,都会在金鱼缸前驻足观赏片刻。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