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代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三个关键词 机遇、担当、家

2019-03-14 227 0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青年担当,成为港澳代表、委员热议最多的话题之一。“绝对不要错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这一波机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会长叶建明这样激励粤港澳地区的青年。

  机遇

  在代表、委员的热议中,“机遇”成为首要关键词。

  作为一个曾经的“穷孩子”,叶建明在改革开放初期,怀揣着200元人民币勇闯罗湖,在时代的大潮中改变命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在叶建明看来,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大湾区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香港“腹地”,而是真真切切的“主场”。对于香港青年人来说,融入大湾区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更多向上流动的空间,以及更多的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艺良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创造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不仅关乎着国家重大发展,也与每个港澳青年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来看,港澳两个特区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希望服务于国家,也希望获得红利,这其中港澳青年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对于自身的发展规划要“跳出特区,放眼湾区”,甚至更广阔的地方,在本身就拥有地利优势的情况下,一定要抢抓发展机遇。”

  担当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为两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全凭摸索。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介绍,以前,港澳青年在内地工作有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说之前有一个‘就业许可证’,港澳青年是没有的,所以找工作就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但是现在这些门槛的全都被打破了。在他看来,政策都已经铺好,机遇就在眼前,“未来5到10年,需要青年继续建设大湾区,青年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交流不仅是香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反过来,内地的青年来到香港,跟香港青年合作,然后再一起去‘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在吴庄杰看来,大湾区不仅给港澳青年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香港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大湾区青年要一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让中国的的产品和服务能够通过大湾区这个出口,更好地走向世界,产生一批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企业。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民生联盟青年事务委员会顾问张俊勇认为,尽管现在已经是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万物互联等组成的现代科技新时代,但是全球并未做好制度和法律的准备,因此,大湾区的发展吸引全球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来参与建设,分享红利,正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国际标准的绝佳机遇。青年在其中,正是“大有可为”。

  家

  “粤港澳大湾区是家的扩大和延伸。”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在政协记者会上的这句话获得了大量点赞。霍启刚表示,很多人将香港人到大湾区称为“北上”,他不认同这一说法,因为“北上”给人的感觉是要去很远的地方。

  事实上,自从去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并实现“一地两检”、“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只是“家的扩大,是家的延伸。”

  吴杰庄也提到,目前虽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香港青年到深圳上班,来回车票需要150元人民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交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他建议是否能够推出“月票”一类的交通卡,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则建议,要研究提供置业优惠政策,让高端人才在大湾区的9个城市中任选城市置业,提供一套住宅的购买名额。该方式可以为暂时没有能力在香港置业的人才提供多一个选择,使他们可以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中自主选择喜欢且能够负担的城市置业,解决住房问题。让大湾区成为真正的“家”。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