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的“高铁生命线”——记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接触线学科带头人李学斌

2019-08-06 1131 0

  7月17日,中国铁建研发的应用于高铁的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网线材成功问世,标志着中国高铁电气化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这项专利研发团队的核心专家李学斌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由几十项专利组成的专利群,使我们在高铁接触网线材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十年前,我们为打破国外垄断而欢呼;十年后,我们为中国高铁的突飞猛进而自豪,我们为高铁技术国产化做了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
  
  “零”的突破
  
  2008年,国家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启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刚刚从中科院毕业的李学斌博士担纲关键装备技术研究中的“高速铁路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部件的研制”子项目。高速运行的列车受电弓对“绷紧”的接触线提出更高强度、更优导电性能的要求。当时相关技术由国外企业垄断,技术受限、产量受限、价格受限,诸多难题摆在国人面前。
  
  李学斌所在的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以康远新材料公司为依托,全面展开研发工作。改进合金比例,改良制造设备,创新连续挤压工艺,把高强度、高活跃性的“镁”和高导电性的“铜”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强度的同时确保高导电性能,这些“铁人三项”障碍一道关口一道关口被突破。
  
  “就好比兰州拉面,不断地揉,使面团更具韧性,把面拉细拉长再扭在一起……”李学斌连说带比划地跟记者讲述研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试验、改进,接触线的导电性提高10%左右,抗疲劳性提高近50%,强度也得到大幅提高。
  
  2009年7月,黄崇祺、钱清泉两位院士及专家团队对该产品进行了评审。9月,新产品在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铁试挂,运行状态稳定。在风弛电掣的试验车上,铁道部的专家对国产化的接触线给予高度认可。
  
  “十年”专注
  
  中国高铁在追赶中超越,成为响彻世界的“国家名片”。而李学斌团队研发的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网导线,在技术配套、设备配套、系列产品配套上走出一串深深的脚印。
  
  原本每个月都要停产检修的设备,现在可以连续运行10个月,人休机不休,边工作边保养。视产品如“宝贝”的李学斌2019年春节坚守生产第一线,使订单量激增的工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月份产值创历史新高。
  
  “创新不能一劳永逸,我们要永远跑在行业最前头。”李学斌在高铁接触线领域十年来保有持续的创新热情。
  
  2013年新疆“百里风区”新接触线试验成功,抗强风抗强沙、高耐疲劳性接触线在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兰新高铁上得到大规模应用。时速从16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狂风呼啸,接触线在列车高速通过时发生强震荡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性能稳定,使高速列车平稳前进。
  
  2014年李学斌团队研发成功满足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接触线,抗拉强度再提高8%,导电率再提高13%,成功应用于韩国西部高铁。
  
  2015年再研发新型接触网线材,在大西高铁试验段成功试挂,接触线强度达到580兆帕,承力索导电率达到80%,各项性能再提高。
  
  2016年成功研发新型吊弦线技术,使线材抗疲劳寿命提高3倍。
  
  在高寒地段的哈佳高铁、在高盐高湿地段的广西沿海高铁……接触线系列产品陆续问世。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高速铁路全面发力,高铁接触网线材全面领先于世界。
  
  超细晶铜镁接触线课题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加工费每吨比外资企业降低2万元左右,仅此一项10年来就使高铁建设成本降低近百亿元。
  
  在世界高铁产品展览会及研讨会议上,德国专家对中国攻克细晶铜镁接触线产品高度认可。
  
  未来可期
  
  江苏江阴。长江边上,康远公司“李学斌创新工作室”。
  
  纹理细腻,排列有序,超细晶铜镁合金接触线800-900纳米的单体组织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2018年新接收的十多位研究生在李学斌指导下,正在系统地接受培训。
  
  “我带的徒弟有七、八位已经小有建树了。硕士毕业生袁远在这里完成了博士学业;工人技师孙小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学斌说起徒弟,一脸的自豪。
  
  “李总,我有个想法。以前油池每次换润滑油,全部油都换掉。现在分成小油池,每次换一部分行不行?”生产部副部长任建刚前来请示。
  
  “行!你放手去做。”李学斌说。
  
  扎在车间,脚上沾着泥土,这是李学斌的作风,也是他创新工作室所有成员的作风。
  
  李学斌团队截止目前获得专利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参与修订行业标准两项,地方标准两项,修订国际通用IEC标准两项。
  
  中国“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环不必提起。我们更加关注未来。”李学斌反复强调。
  
  “新研发的产品已经完成前期试验,将再提高导电性能5%--10%,届时将为中国建设环保型、节能型高铁发挥应有的作用。”李学斌说。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