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促新 以“数”保质 以“数”倡好——长沙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综述

2024-12-19 2018 0

数字经济是驱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建设领域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探索和实践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以下简称数字化改革),系统性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具有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数字化改革试点的长沙模式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BIM三维模型效果图。湖南机场建设指挥部供图

打造数字生态  以数字理念重塑管理体系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长沙市以“新城建”试点城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和数字化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数字住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系统建设,以数字化理念助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模式变革,有效提升行业治理效能。

强化顶层设计,集聚发展动能。长沙市聚焦“行业侧推动高质量发展、群众侧创造高品质生活、政府侧实现高效能治理”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将数字化改革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由长沙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发改、资规、财政、行政审批等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共同参与的数字化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推进全方位协同,构建了多层次、跨领域的数字化协同机制,先后完成省市19个专业系统业务融合、数据交互,同步将各项试点任务、改革举措融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体部署,以集约管理手段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管理。坚持推进系统性重塑,着力抓好建设领域数据资源整合运用,围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工作任务清单、智能建造工程全过程咨询要求等重点工作,印发一揽子文件,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明确实践路径,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汇聚融合、业务协同工作的机制。

三大底座夯基,打造“长沙模式”。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大力实施“3866”工程(三大底座、八个平台、六类主体、六项机制),从源头上构建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三大基础底座,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底座+平台+产业+机制”为一体的长沙数字城市发展新格局。通过构建基于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的城市基础底座,多渠道汇集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IOT(物联感知)数据信息,打造覆盖地上地下、实体虚拟的多维度集成数字模型,加快拓展“CIM+城市安全运行”“CIM+城市产业发展”“CIM+城市社会治理”等多类智慧应用综合场景,使之具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功能。目前已完成五大典型CIM+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初步形成二三维数据底图基础能力,并具备对外输出图层服务和应用支撑能力,实现了全产业链数据贯穿、数据流通。通过构建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数字监管底座,充分发挥BIM技术对“BIM+M+EPC”(建筑信息模型+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工程总承包)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的“穿针引线”作用,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管、验收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为BIM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城市建设运营治理各环节打下数据基础。

全时空管理,释放改革红利。统一标准规范,优化数据标准,加强项目全流程审批(含消防审验信息)、建筑单体、诚信、监管等数据全量归集,形成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更新机制。以数字孪生为依托,实现策划生成、立项备案、用地规划、勘察设计、造价管理、招标投标、现场施工、竣工验收、档案归集、产权登记、运行维护、房屋拆除12个环节提供的BIM、CIM、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全要素材料数字化归档。依托CIM平台基础底图,将BIM、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的“三维一张图”。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将电子材料、CA认证、电子签章等技术扩展于全链条审批事项并核发电子证照,审批结果全面实现电子证照应用。深入探索建筑工程施工图AI智能化审图新模式,将BIM、AI技术应用于消防安全、结构安全等,实现面向各专业图纸的自动识别与设计数据结构化提取。探索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模式和制度机制,引入BIM数字设计协同管理,达到精准对接设计标准、快速评估模型质量、开展云端算量等目的,为后期指导施工、监管、运维等环节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加强数字赋能  以数字融合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系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堵点难点痛点,以“数字住建”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长沙市住房城乡建设业务数字化转型。

“数”促新,推进全流程数字审批。深化全流程优化、全平台赋能、全要素管控,着力攻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标准3.0版重点任务,推进审批事项全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与19个省市系统“全联通”,实现“线下无审批”。升级工程审批服务监管“一站式”平台,对行政许可、技术审查、中介服务等工程审批各类事项予以实时跟踪问效,实现“线上全监管”。更新工程审批事项清单,并联在线审批持续实现“五减”(减时限、减材料、减事项、减环节、减成本),审批事项由71项压减至45项,推行建筑、结构、人防、消防等“多审合一”,深化“多测合一”实现成果共享,审批时长缩短40%以上。推行“用地清单+告知承诺”,大力开展多设合一、多审合一、技审分离改革试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及园区产业项目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实现园区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动项目供地精细化,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全市31个空间管控部门、140个空间管控要素、400余个空间管控图层的“空间治理”数据成果体系,有效规避违规用地风险。审批服务精准化,推动限额以上居民自建房在线办理施工许可,实现“源头控、现场审、图集建、过程管、联合验、减时限”。

“数”保质,推进全链条数据串联。基于CIM基础平台,将数字技术贯穿城市“规、建、管、用”,建设全市统一标识体系的“房屋建筑编码”“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等“落图+赋码”机制,将涵盖房屋建筑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拆除灭失三大阶段12个业务环节、22个应用场景的基础数据信息与多个部门共享,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推进跨部门房屋建筑数据“一库汇聚”,在回流省级房屋建筑数据基础上,完善房屋建筑基础数据库,通过完善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有力支撑CIM基础平台、智慧消防等项目建设。打造跨系统房屋建筑数据“一图总览”,叠加分析基础测绘、风险普查等5类系统980余万个房屋轮廓,依托高清卫星影像图初步描绘全市337.01万栋房屋建筑图斑,为区县(市)精准提供房屋底数,减轻基层数据摸排工作负担。构建“不动产单元号”“一码全链”机制,以分层分户BIM模型关联不动产登记业务信息,形成房屋建筑图斑全量编码,汇聚设计、建造、维护、拆除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实现建筑“单体码”与“不动产单元号”关联,助力全市74.7万栋房屋“两违清查”和3.35万处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

“数”倡好,推进全方位场景应用。基于CIM基础平台完成5个典型“CIM +”智慧应用试点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安全、运营等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借助CIM +智慧工地,完成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人、车、物等重点领域监管,实现建设项目可视化、工地现场可视化等项目工地全过程智能监管,智慧展示工地设备模拟、工地动态监管、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等内容,切实保障项目施工安全。借助CIM+城市生命线,汇聚融合供水、排水、供电、燃气、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数据,关联地下管线、桥梁等模型,实现城市生命线动态在线监测。借助CIM+智能网联,接入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开放城市道路、智慧公交等物联监测数据,实现与城市信息路网模型的有机结合。借助CIM+智慧消防,实现智慧消防数据“一张底图”展示,构建火灾防控智能管理与灭火救援智能分析等场景示范,提升智慧消防可视化、智能化、精准化管控能力。借助CIM +城市体检,接入城市体检数据,实现市、区(县)、街道、社区不同尺度空间的精细化分析与管理,探索基于CIM的城市更新潜力分析、棚户区改造后评估监测的示范路径。

聚焦数字经济  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升级

以数字建造、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技术改造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传统模式、传统产线、传统业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植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解决“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产能冗余”等问题,激发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发展“新希望”。

政策驱动,资源要素持续集中。全面推动“BIM +EMPC”(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领域工程总承包)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实现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施工的一体化管理。围绕模式创新、审批改革、安全应用等环节,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建设工程领域积极开展BIM应用。明确“大力推广BIM+M+EPC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依规定将建筑工程主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或基地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纳入EPC项目投标联合体”,要求“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工程,按要求积极开展BIM示范应用”,将BIM数字要求逐步延伸至项目建造全过程,强化BIM在施工组织设计、危大工程中的应用,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审批倒逼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全面推进建造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研发促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充分依托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五大研发中心”。其中以洋湖设计创意中心为基地,打造自主可控的BIM技术研发中心;以马栏山BIM创意智谷为基地,打造数智工地研发中心;以三一科学城为基地,打造装配式柔性智能生产研发中心,为智能建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以远大住工、诚友绿建为基地,打造乡村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研发中心;以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为基地,依托智能建造产品开发优势,强力攻关打造基于BIM数字孪生的智慧排水、智慧建筑、智慧监测以及建筑能碳运维中心。鼓励EMPC链接建设、施工、数字设计、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等企业加入,共同组建“云上”全产业链核心产业及配套企业生态集群,推动建设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建筑企业等多方联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建设领域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品质效益驱动的根本转变。

场景带动,创新活力持续涌现。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应用是前提,场景是关键。目前,长沙正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BIM技术应用场景,围绕建设各阶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突出“业务、数据、技术”核心生产要素融合,逐步打造以“BIM+装配式、+智能生产、+智慧物流、+智能施工、+智慧物业、+智慧城市(运营)”为主线的智能建造1.0到5.0级标准化应用场景,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建造推广场景建设“长沙模式”。在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中,深度体现了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该项目规划用地1.5万亩,投资总额达429.67亿元,项目建设面临超长结构混凝土浇筑、多层次施工环境、“四类五轨”轨道接驳系统等施工难题。建设方基于BIM正向设计,设计出市政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4大类工程131个单体BIM模型,深度覆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创新运用BIM+AR(增强现实)、BIM+三维激光扫描、BIM辅助审查施工等技术、工法,有效缩减拆改成本,提升工程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建设。截至目前,通过BIM图纸会审发现并解决图纸问题316项,节约造价约300万元;通过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节省工期15天;利用BIM模型优化设计细节,解决图纸和碰撞问题400余项,减少3750万元经济损失;施工图设计累计发现20余万个碰撞问题、减少2亿元经济损失,切实助力超大型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数”发展,向新而行。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看长沙,到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的“长沙实践”,长沙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正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大步迈进,深化改革汇聚的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数字经济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具有长沙特色的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大服务惠民。”长沙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长沙将进一步提升“数字住建”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持续强化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现代化,科技赋能好房子、好社区、好小区和好城区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