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浙大团队突破深基坑工程关键技术

2025-07-14 2067 0




7月5日,平衡中心组织专家对浙江大学承担的《超深基坑开挖引起坑内外土体、桩基及整体结构性能衰变与调控》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评审。


该项目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承担,并由陈云敏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评审当日,项目组从课题立项背景、研究内容、依托工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评审专家组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杨学林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干钢总工程师、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三分公司秦建设总经理、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研究院郭洪雨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叶肖伟教授组成。经专家组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成果已满足项目协议书中的各项要求,一致认定通过结题验收。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如城市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网等,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地下空间开挖必然带来大量基坑工程开挖,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周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基坑工程周边常遇到高架桥、高层建筑等临近既有建构筑物,这类建构筑物常采用桩基础形式,并受到较为显著的动力作用,如车辆荷载的竖向动力作用、风荷载的水平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放置在地下的大型动力设备,也需要采用桩基础形式来抵抗大型设备的振动荷载,并在基坑开挖前就完成了桩基施工。在基坑开挖时,坑内外土体应力逐步释放,导致土体扰动,进而使得土体对桩基的约束作用改变,桩身变形内力变化,桩土界面改变,最终导致土体-桩基动力性能衰变,影响上部结构动力服役性能。然而,目前研究缺乏有效手段评估基坑开挖导致的周边桩基、坑内桩基动力性能衰变的理论和方法。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建设与试运行


本课题依托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entrifugal Hypergravi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 Facility)中的超深基坑工程,从实际工程出发,首先探索土拱效应影响下的墙后土体应力重分布机理,提出配套计算方法,解析开挖参数与墙后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关联性,构建“开挖→土体”相互作用模型。


CHIEF项目基坑地下结构示意图


随后依托现场实测与超重力模型试验,对比分析基坑开挖前后坑内外桩基的动力特性衰变规律,建立开挖诱发桩基动力特性衰变的量化分析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开挖→土→桩”系统耦合模型。在工程实践层面,该模型为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优化及周边环境保护提供关键支撑,在设计阶段可实现更精准简便的土压力参数计算与环境影响评估依据;在理论层面,系统揭示了“开挖→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实践与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深基坑墙后土拱效应与应力重分布


项目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超重力模型实验和现场实验多尺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揭示了开挖诱发土体扰动机理、土拱效应演化规律,建立了考虑基坑开挖扰动的坑内外桩基水平、竖向静动力刚度衰变模型,提出了不同工况下桩基础静动力性能演变分析方法。项目成果提出考虑土拱效应的土体应力计算模型,解决软土地区墙后土压力计算难题;建立坑内外桩基静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填补开挖卸荷下桩基性能衰变研究的不足。


超重力模型试验


桩动刚度现场试验



墙后桩动力计算模型示意图 


坑底桩动力计算模型示意图


研究成果为CHIEF项目顺利实施、城市建构筑物密集环境下深基坑工程安全施工与邻近桩基性能保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项目研究发表“三高”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编地方标准1部,举办国内重要学术会议1次,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位,成果丰硕。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