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2035 0
1
张千里 —— 高速铁路的岩土工程问题:破解 “大国重器” 的地基难题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张千里专家以 “高速铁路的岩土工程问题” 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与岩土工程技术突破。
知识传递
交流分享
2
余斌 —— 金属矿山特殊井巷工程:灾害治理的 “攻坚克难” 之道
溜井加固:以杏山铁矿主溜井封堵为例,创新 “双结构” 封堵模式(跟管 - 预应力锚索复合筋 + 水泥 - 水玻璃浆液),实现松散岩体密实固结,封堵结构稳定系数提升至 1.3 以上;
井筒治理:三山岛金矿措施井(受海水腐蚀、土岩滑移影响)采用 “自钻式高压注浆锚杆 + 锚注型壁座” 技术,解决井筒下坐与腐蚀问题,井壁强度提升 2 倍;
硐室群加固:盲混合井提升机硐室群(高应力极破碎围岩)采用 “720kN 级抗剪预应力锚索 + 链式释能梁板” 双层结构,实现变形控制在毫米级,修复效率提升 70 倍。
破
局
3
余虔 —— 机场岩土工程:从 “上山下海” 到 “安全长效” 的技术跨越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余虔专家以 “机场岩土工程发展” 为主题,结合昆明**机场、延安新区、填海机场等标杆项目,解读机场建设的岩土技术创新。
高填方机场:昆明**机场(最大填方高度 54m)采用 “分层强夯 + 碎石桩” 处理岩溶地基,道槽区选用 A/B 类填料,交接面坡比 1:8 过渡,沉降控制在设计值内;
湿陷性黄土区:延安新区一期工程(挖填方总量 3.6 亿 m³)创新 “垫层强夯 + 排水盲沟” 技术,针对 7~14m 厚淤积土,采用 6000kN・m 强夯 + 碎石垫层,工后沉降≤20cm;
填海机场:以上海浦东、深圳宝安、厦门新机场为例,分享 “真空预压 + 冲击碾压” 处理吹填淤泥,浦东机场四跑道工后平均沉降仅 14cm,为国内填海机场标杆。
4
杨秀仁 ——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化:建造模式的 “绿色革命”
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以**地铁(国内首座装配式车站)为起点,创新 “干式连接 + 两垫一注一嵌” 防水体系(两道密封垫 + 改性环氧注浆 + 沟槽嵌缝),车站建设工期缩短 4~6 个月,现场人员减少 80%(每班 20~30 人),应用规模达65 座车站,获国际隧道协会(ITA)年度唯一技术创新大奖;
预制装配式轨道:研发 “预制板 + 隔振垫 + 限位缓冲层” 刚柔复合轨道板,创新 “逆作法” 施工(工序从 15~17 道减至 2 道),调板时间从 30min 缩至 1min,大修更换效率提升 70 倍(1 天更换 14m 以上),解决运营线路 “窗口期短、维修难” 问题;
综合效益:每座装配式车站节省钢材 800t、木材 800m³,施工废弃量减少 50%,碳排放降低 15%~20%,推动轨道交通建造向 “绿色、高效、智能” 转型。
课程最后由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十一分公司-黄世卿,作为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做课程的结课分享。
5
交流探讨
流探讨
学
6
精彩回顾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