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2057 0
工程机械企业的出海征程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2025年1-10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达50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出口金额48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龙头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或接近50%。
这些数据充分印证,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出海战略也早已从可选择的 “加分项”,转变为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 “必答题”。
01 企业多元化出海路径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未采用单一模式,而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目标市场特点,探索出了多元化的出海路径,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格局。
中联重科以“航空港模式”为核心搭建全球化运营体系:总部设海外公司统筹“地面部队”,各事业部设海外部门作为“飞行部队”,并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上也区分了国内和海外市场,形成纵横交织的海外服务矩阵。
中联重科全球化战略的秘诀: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端对端,即取消代理商,基于航空港模式,制造端与市场端直接对接。通过端对端模式,中联重科打造的全球化研发平台使得公司更贴近当地市场,精准把握终端客户需求,有助于其产品的研发、创新、升级、改进,这一点是其海外业务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直销管理优势,中联重科海外业务不仅增速最快,且利润率也是头部主机厂当中最高的,展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徐工2021年提出国际化主战略,并制定从“本土强势全球知名品牌到全球信赖品牌,从全球信赖品牌到世界一流品牌”的“两步走”目标路径。当前,进入深耕海外市场的新阶段,坚持“研产供销服融”的全价值链出海,为全球化布局提供强力支撑,并形成了产品出口、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和全球协同研发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目前徐工在德国、美国、巴西、印度等10多个国家拥有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或KD工厂,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7%的国家,35国出口占有率居第一,在全球建立了200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
三一重工在2021年确立了“两新三化”战略,、全面推进“智能化、电动化、国际化”。2023年,三一重工、重新提出了“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将“国际化”升级为“全球化”,并将全球化作为“三化战略首位”。
三一重工的全球化,是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落地与表达,具体体现在五个维度的深度协同:研发全球化,公司构建了“1+5+N”的全球研发体系,拥有21个研发中心;制造全球化,三一重工以智能制造赋能产业革新,在全球建成35座智能工厂;服务全球化,如今在全球市场,三一正通过提升服务出口、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经营全球化,三一重工在全球打造了一支超过4500人的国际员工队伍,海外人员本地化率高达70%;产品全球化,三一产品近年来海外占有率显著提升。

柳工股份以“区域定制化+渠道协同”为特色,依托印度、美国的生产基地,柳工针对当地独特工况推出定制化装载机、压路机,大幅提升产品适配性与市场接受度。在拉美市场,柳工联合本地经销商推出“以旧换新”政策,精准切入旧设备更新需求,推动三季度当地销量同比增长25%。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级副总裁黄海波表示:“全球化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本地伙伴共赢,通过构建协同网络,既能发挥自身制造优势,又能借助本地渠道快速渗透市场。”
浙江鼎力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36亿元,其中海外营收33.73亿元,占总营收的77.8%。浙江鼎力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主要在于其“技术性并购+本土化运营”双轮驱动的全球化布局。
技术性并购:自2016年以来,浙江鼎力先后收购意大利MAGNI、德国TEUPEN、美国行业百年品牌MEC公司股权,成立意大利、德国、美国研发中心,汲取先进技术,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全球化。
本土化运营:浙江鼎力如今拥有十余家海外分/子公司,全面辐射美洲、欧洲、亚太、中东、澳洲等地区,实现100%本土化率,无差别配置仓库,设本地技术及服务团队,实现销售、仓储、售后服务一体化。

南方路机将国际化定为公司发展战略。其董事长方庆熙表示:“公司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工程机械企业。为此,公司制定了‘全球发展计划’,布局全球研发、生产和销售。以中国总部为核心,不断打造贴近客户当地市场的新产品。”
目前,南方路机3大板块8个系列多种规格的产品已进入欧洲、美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远销70多个国家及地区。2024年,南方路机的海外营收同比大幅增长,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达到25.96%的新高度,成功进军欧洲、北美、日本等高端市场,并与多个国际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
02 未来趋势与展望

随着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出海策略也将进一步升级演进,呈现出以下明显趋势。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逐步实现从简单的产品出口,到本地化运营和品牌建设,再到参与标准制定和生态构建的转型。例如,柳工在印尼推广标准,其电动装载机在印尼市场占有率突破24%。这种标准输出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电动化、智能化成为突破利器:2025年1-10月,中国电动装载机累计销量已达24114台,同比大增167.9%。与此同时,电动工程机械出口也逐步扩大,如7月份15台定制款徐工XC975-EV纯电动装载机整装列队出口欧洲。这种技术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
全球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国际业务比重增加,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加速构建全球融资服务体系,以解决客户资金问题并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产融结合的创新模式将帮助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降低交易成本。
从单一产品竞争到生态系统竞争:未来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价值链与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国企业正通过构建"产品+服务+生态"的价值网络,将"交易关系"转化为"共生关系",实现从"市场进入"到"市场主导"的跨越。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出海探索,早已超越单一路径的尝试,成为 “中国智造”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生动注脚。未来中国企业必将加速从 “走出去” 到 “走上去” 的跨越,在全球基市场加强国际话语权,铸就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 “中国力量”。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