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斌:破坏中的破坏

2013-10-31 202 0

       设计自身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发人们对事物的关注,从而激发兴趣形成购买欲。关注是和习惯性的忽视相对应的,因此,设计是从反对一切习惯性的忽视开始的,其创作的行为就是对习惯性的事物进行破坏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习惯性事物的从新审视。

  对于世博会这个超常规的展览而言,自身就是一个创意和设计的盛会,这主要集中在建筑、展览展示、影像和互动几个大的方面。世博会的展览自身就是反传统展览的一种破坏性的展览。传统展览主要以陈设为主,建于对展品和展物进行保护为基础上供游人参观的公众活动。而世博会的展览大多以突出展示的核心的理念,将实物展品抽象化,以高新技术通过影像和互动的展示形式进行展示,尽量减少传统的实物陈设。如此的展览思路必然要对展览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性,而世博会展览的亮点更是对传统展览形式自身进行的破坏,并寻求展览在视觉传达方面新的发展,这更是在展览观念上的破坏。另外,世博会超负荷的参观人群一方面见证了世博会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展品造成破坏的强度,因此说世博会是破坏性的展览不由为过。

  总的说来,破坏性展览往往是由于某种因素超出了原先预想的极限而造成的破坏,破坏性展览大体以互动展品自身的可破坏性,新的展览观念对传统展览观念的破坏和人为性的破坏三个方面构成。然而破坏性的展览又是当今展览发展新的方向,其参观人数众多,社会舆论大,可参与性强,展览信息传达更明确和有效等优势远大于传统的展览。针对于破坏性展览的问题不可回避,只能解决。

  展览方其实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减少上述的破坏问题,如选择更为成熟的制作商,提升互动展品质量,加强材料自身的牢固度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注重定期的维护;多在相对成熟的技术中求变,适度控制互动产品在概念设计初期的安全系数和可实施性;合理的分配传统展览方式和互动展览方式的比例;突出装饰在空间氛围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取代部分互动展示的功能;延长展期,控制参观人数等等。因为我们要清楚,只有保护好展品,让展览每个环节都能够正常运转才能够使展览自身的寿命更加长久。

  以上是破坏性的展览问题,下面将探讨一下展览观念对自身所进行的破坏。

  展览的破坏就是对当下长久不变的设计概念、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和设计思维方式的重新审视,是基于经验下并反对经验主义概念化的实验过程。这点对于我们中国的设计来说尤为重要。西方百年的设计尚且没有固化,随着时代和认识上的发展不断的推出新的设计观念。而引进二手资源的中国设计却直接将其商业化,墨守成规的老套路,将引进的观念当作创新,这一点显然是中国设计现状的普遍问题。从设计的本质来看,中西方认识上的不同可能在于对设计自身定位上的误差,我更认为设计创作的初期更加接近于纯艺术的思维方式,更大胆一点为好。

  但是我们对于这种破坏行为又要有一个限定,那就是这种破坏其实是一种绝对性的创新行为,是要有一定基础的。颠覆性的创新要建立在一种可行性的基础之上,首先要针对所要设计的事物进行客观现状的分析和调查;随后推理出其可以创新的切入点;再次选择有价值的切入点进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分析,如这个点的突破具有多大的创新性,是对原有事物的调整、升级还是脱胎换骨,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是史无前例等等;这种创新是否具有可实现性,针对项目要考虑到技术难度、成本、时间与风险性;下面就要考虑设计的结果,不仅是设计者和设计的主体的独爱,更要兼顾设计服务的对象、参观者和公众舆论产生的各种评论和看法;最后要考虑这种破坏行为是否便于营销,是否有宣传点。因此这种完全颠覆的创新更接近于破坏,所需要的是更加严谨,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因为实物上的创造不像科幻影片在电脑模拟中那么超自然和非物理性,也要考虑到二维的图面表象到三维实物搭建转换中所产生的情感误差。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