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事故率铺筑杭黄中国最美高铁

2019-03-02 228 0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正式通车。高铁东起“人间天堂”杭州,西至“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正线全长265公里,沿途串连起十多处国家森林公园,把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等风景名胜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穿行在祖国“山水画”中的旅游线,被称为“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有“中国最美高铁”的美誉。
二航局承建杭黄铁路站前5标,线路跨越杭州市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三个县市区,主要地段在全国最美县城桐庐县内。

  高铁建设过程中,二航局项目团队将“美丽杭黄,生态高铁”理念融入建设全周期,最大限度地对施工占用土地进行复垦和复绿,确保线路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2015年以来,项目部七次参与杭黄高铁全线信用评价考核,三次获得第一名,四次获得第二名。项目部还获得多项集体荣誉,其中两次荣获杭黄公司“标杆项目部”,浙江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获评中国交建“先进基层党组织”;项目指挥长程跃辉、陈伟分别荣获2015年、2017年度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精神贯穿项目建设始终。”开工之初,指挥长程跃辉就提出“领先全线”目标,在项目建立自控管理制度,并“一竿子插到底”——指挥长和总监参加每周例行检查,所到之处,一旦发现有“瑕疵”,就严令整改。这一举措不仅让项目部多项工程成为“免检产品”,也提升了制度的严肃性,工匠精神蔚然成风。

  智慧因子保障高铁质量

  二航局参建的杭黄高铁第5标段正线长度约34公里,其中桥梁建设21公里,桥隧比高达81%,包括富春江特大桥和桐庐隧道等重难点工程。在项目部管内11座隧道中,全长1836米的桐庐隧道,因为地质差、施工条件有限,属于一级高风险隧道,是全线建设的一块“硬骨头”。

  如何降低隧道施工风险?二航局技术中心的专家们想到了BIM技术。2015年9月,总投资500余万元的桐庐隧道施工协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技术骨干同时就位,依托平台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

  “所见即所得”是BIM技术的主要特点。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每道工序质量怎么样,有没有风险,都能在平台上显示得一清二楚。桐庐隧道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工效提高了30%。

  同时,为了提高混凝土产品的质量,项目分部经理周乐平提出设计电动升降式水泥罐降温装置。“生产混凝土过程中如果水泥温度过高会造成水泥假凝,坍落度、工作性能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容易形成质量隐患,引发质量事故,”周乐平介绍说,“所以必须保证水泥入罐后及时降低温度,待其降温后才可进行搅拌。”经过项目团队的反复设计和实验,一种通用水泥罐罐体改造降温的新技术应运而生。

  在2017年9月召开的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和优质混凝土奖评审会上,杭黄高铁站前5标桐庐制梁场获评中国交建优质混凝土奖。周乐平等人被评选为“中交优质混凝土”特殊贡献者。目前,该项新型降温装置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零事故率建设34公里铁路

  2017年9月,杭黄高铁富春江特大桥桥面铺装全面展开。9月17日下午,技术员姜斌发现两梁之间的挡渣钢板没有焊接完全,当即拍照发在QQ群里。架子队队长看到照片后,立刻给施工作业队队长打电话,要求整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张华说,为保证安全施工,项目部制定了“比业主要求还高”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QQ群“曝光”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一项措施。项目部还执行每月“二四八”频次检查制度,即二航局局级管理人员每月到现场进行两次全线安全检查,项目部安质部工作人员每月到现场进行四次安全检查,架子队队长每月到现场进行八次安全检查,发现小错误及时纠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这项制度十分管用,已被杭黄铁路公司在全线推广。”张华说。

  2014年11月,杭黄铁路站前5标开工建设;2018年2月,项目部标段内铺轨工作全部完成,7月完成静态验收,9月开始联调联试,11月11日,杭黄高铁开始列车试运行,进行运行图参数测试。四年时间,34公里铁路,二航局承建标段事故率为零。

  早在1353年,元代画家黄公望游历富春江,用四年时间,画成《富春山居图》,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今天,建设者也用了近四年时间,在这里谱写出一幅新的“富春山居图”,用智慧和汗水建设“中国最美高铁”。如今,杭黄高铁连接中国名城、名江、名湖和名山,已经俨然成为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