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关注。中国国家美术馆的设计花落国外设计师,着实让人惋惜,但却没有影响中国建筑师对各地其他美术馆建筑的创新设计。当然,世界各地都有美术馆,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体现美术馆的独特气质?建筑师有建筑师的理由,艺术家有艺术家的看法。
朱锫:美术馆的设计应该有所突破
美术馆对于建筑师来说,第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应该做的内容是什么,建筑师的初衷是不希望将其做成没有灵魂的空壳。另外,现在的美术馆大多没有一个所谓的内容。很多建筑师实际上也没有真正地去研究美术馆最灵魂的东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建筑师激烈的表演欲望,使得很多的美术馆都只是一个躯壳,说好听点像一个雕塑,但实际上走进美术馆,里面的空间与建筑没有任何关系。再加上建筑师的专业局限性,当其真正面对这件事的时候,实际上很多精力基本上都是被切割的。美术馆未来的发展,包括美术馆建在什么样的区域,到底要做什么,这些都还是一个问号和一张白纸。
当今一些美术馆的建造与中国其他项目一样,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也没有充分的的概念,所以做得很快,然而,人在美术馆里的感受,比如说艺术品与人的关系,建筑的空间与作品和人的关系,都很少被涉及,所以今天的美术馆很少会有所突破。
作为建筑师,我希望美术馆的建设能有一个目标,同时建筑师能与策展人、美术馆的馆长或者决策者有很好的交流。其实我们对中国美术馆的投标,也是建立在对中国美术馆相对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中国美术馆的基本收藏是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步是提供一个传统的展示空间;第二步,建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的盒子,而是完全可以辐射到周边的,让人进入美术馆感觉很自由;第三步,试图打破白盒子的观念,使得在整个美术馆的体验过程中,其空间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并试图给美术馆的空间一个新的定义。
车飞:美术馆理应是公共性的项目
中国为什么要建美术馆?其在中国的文脉里,是做美术教育还是做文化交流?是做公共性的市民空间,还是服务城市的休闲生活?作为一个建筑师,需要了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建筑究竟怎样。即便不单纯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研究,也要从其理性和功能上着想。
新中国国家美术馆,是新中国的国家美术馆还是新的中国国家美术馆?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新的,而不是在老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如果仅仅是面积不够或功能调整,完全可以在老馆的基础上改造。既然选择建在“鸟巢”边上一个全新的地方,它就应该与老的有所区别。什么是新与旧之间的区别?新是代表当代艺术,代表新的市民生活还是代表改革开放的成就?所以这又是一个疑问。在柏林同样建有一座老的德国国家美术馆,它是在1870年左右设计建造的,古典对称,荣耀和强权体现了普鲁士的第二帝国时代的文化和艺术的最高追求。是老的帝国象征,它的展品以古典和传统为主,当然也有一些近现代的作品如印象派的。而新的国家美术馆则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民主的德国,一种摆脱了强权和专制的新精神。
国家美术馆的甲方应该是国家,那么它理应是一个公共性的项目,但在操作层面怎么来体现公共性,以及如何体现公共性,这是另外一个大的问题。这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梁克刚:美术馆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
原来我做建筑,从2004年开始参与艺术方面的事比较多,并开始管理艺术空间,正好与建筑和艺术这两个专业都有过碰撞。其实我觉得我国大部分建筑师对今天的艺术是什么样的没有概念,一个原因是他们很少看,再一个原因是他们也没有研究今天的艺术品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我们做美术馆设计的时候,往往停留在原来的经验里。比如说王澍做的浙江省美术馆,建筑上来讲是不错的作品,但是从展陈方式来看,完全是传统空间的体现。今天的展览完全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作品对空间是有特殊要求的。
其实,当今的展览并不要求建筑师在空间上做很多事情,因为每个展览都是单独设计的。大的空间将来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应该交给策展人和布展方来解决。另外我们也参与了很多社区美术馆的建设,原来那里可能就是某个售楼处或者会所,我会建议改建成一个小美术馆,几百平方米就够了,毕竟大型美术馆运营起来,对于专业的资金筹备要求太高,不是一般开发商能够承受得了的。如果有一个小美术馆开在社区旁边,就有机会实现提高社区人群文化修养的目标。
我始终觉得如果美术馆建的像教堂就太俗了,既然现代艺术要打造一个艺术的空间,让老百姓都能接触到,就不应该用这种权威化的方式来修建。实际上我认为,建筑师在做美术馆设计的时候,应该把主要角色让给艺术家。内部空间一定要突出作品,而不是观众进到空间里却老是不能集中精力看作品,这是一个矛盾。现在很难看到一个特别好用而且有规划的美术馆,几万平方米的美术馆,真正有效的展览空间不到10%,这简直是一种浪费。有效的展陈空间可能在建筑形式上是没有效果的,但是进去以后可能很有意思。我的设计会尽量站到业主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合理的好用的空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