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之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定位

2013-05-15 151 0

\
被西方人视作歌剧圣地的斯卡拉歌剧院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建筑也成为我国现在和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必然目标,其开发建设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这些和文化相关的建筑,在我们当代的生活状态中到底有什么意义?当今中国文化建筑的发展,面临着哪些状况?面对建设热潮,文化建筑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又该如何定位?

  “建筑设计是否能实现使用功能、激发人的兴趣以及人与空间亲和的行为方式,是检验建筑是否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准。”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何玉如工作室主任  邢凯立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是没办法分开的。在我看来,不是有些建筑是文化的,而是所有的建筑都有文化的属性。因为“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很广义的,我理解的文化就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特点的状态,建筑师经常说的文化建筑可能只是指文化馆、图书馆、演艺类的建筑,我觉得这个太局限了。像广州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实际上都需要经营,但现如今大多数文化建筑的建设只是政府行为,需要由专业团队来经营,从而产生文化价值,甚至形成产业,当然这超越了建筑设计的范畴。

  建筑设计要考虑人在建筑里面的活动,即所谓的功能性,但是功能性的价值由谁去实现?那些场馆的馆长、剧院的院长,也许他们的行为就决定了建筑的产业化能否实现。建筑师付出很多努力,塑造了很多有意思、有文化的空间,就一定能实现产业化吗?我认为建筑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还需要整个社会从包括政策、经济等层面合力共同参与。

  我认为检验建筑是否有文化价值,最终还要看使用建筑的人。建筑设计能实现使用功能、激发人的兴趣以及人与空间亲和的行为方式,是很重要的标志。如今的建筑评价体系很有问题,似乎有几张很漂亮、很酷的照片,就成为一个好的建筑。我觉得人在里面活动的方式、空间好不好用、能不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在里面产生难忘的特殊经历等这些调查、评价,才更贴近对建筑本身质量的评价,也才是建筑文化价值的体现。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是要承载精神涵义,同时也要承载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涂山

  文化建筑的含义应是以建筑的形式承载文化及精神层面的诉求,而不是仅仅承载了某些具体的功能(如歌剧院、博物馆等),所以外形不是关键,关键是有没有承载到这些信息、内容。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历史比较悠久,建筑也很破旧,但站在最顶层的包厢往下看的时候,还能体会到战争、歌剧、音乐等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很多文化建筑似乎就缺少这样的内容,不管什么样的造型,感觉到更多的只是混凝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否有历史积淀、人的活动、节目上演的痕迹,从这方面来讲,软性的内容比硬性的内容更重要。也正因如此,中国建了如此多的缺少文化内涵的文化建筑,不能完全怪建筑师,实际上多是政府的积极推动。李伯斯金在设计纽约世贸中心大楼重建项目时,原址只剩地下室的矮墙,他把墙留下来,保持了一种对话,流露出一种感情,表达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信息,反映了美国的精神。这是做任何造型都不能传达出来的信息,这才是关键——承载精神涵义是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内容。

  其次,文化建筑也应该承载社会责任,虽然现在很多建筑师有点回避这个问题。中国建筑师往往说“按照甲方的意图”,或者干脆将建筑完全当成艺术品甚至沉浸于个人的偏好。我觉得这同样是非常糟糕的。现在有一些建筑师退避三舍做了一些小型建筑,有情趣也挺美,但是这种东西回避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缺少了社会义务。在文化建筑中责任感也是很关键的,建筑师有义务从功能出发在各方面做到极致,这反映出的也是一种社会价值。

  “设计师应该将自然物质与材料科学融汇,尽可能利用、发挥材料的功能持久性,尝试探索视觉形象与功能应用的双重表现性,这些可视为文化建筑的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艺术家  李继伟

  关于文化建筑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定位问题,简单地说,我认为首先还是人的观念问题,即人们如何对待生命存在的本质与自身的价值;其次关乎人们如何处理生存空间以及对生活环境及质量的诉求问题。人在无限的自然中为生存而建筑,为精神境界而追求,为灵魂而创作。虽然建筑一直以来都不能摆脱物理的结构、技术、材料以及实用的功能性,但当代建筑的设计追求往往过于注重观念的表现,功能与造型错位。

  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将自然物质与材料科学融汇,尽可能利用、发挥材料的功能持久性,尝试探索视觉形象与功能应用的双重表现性,在拓展各种可塑空间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的可持续性,并尽可能彰显建筑设计的个性化,这些可视为文化建筑的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艺术本身的含义是广泛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当代艺术更是以无限制的自由的意识,以各种可能性及表现手段跨越了不同的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观念意识上跨越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信仰,是一种精神的跨界。这一点在当代文化建筑上也开始有所表现,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视觉艺术与建筑设计的一种形式,但从更深层次上看,是否重视人类智能与创造的表现,是否尊重人的灵魂以及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无论对于个性化的艺术还是广义的文化来说都是重要的。

  关于文化建筑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定位问题,具体地说,处理好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基础。当代建筑设计更加关注立体的、多维的空间的含义,如何在建筑中有效地处理包括时间、距离、视觉、听觉、感官、幻觉、未来空间等概念?如何把人的思想、人的价值以空间的形式充分表现?建筑在当今不应仅仅作为功能性的居住及使用场所,也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象征,而更应该体现为人类文明及个性文化的存在,彰显人以智慧创造未来的精神,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与素养的象征。

  “城市文化综合体具有文化性和综合性两大属性,如何发挥两大属性的优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群体,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际线工作室总建筑师  钟永新

  我认为能够进行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场所都可以理解为文化建筑。对于以群组出现的文化建筑,我们不妨暂时称之为城市文化综合体。这些城市文化综合体,确实给城市带来形象的提升。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它们只成为形象建筑,而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条件,不能为市民提供良好服务,这是需要在设计规划阶段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我个人认为设计中应该思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文化业态聚合的多功能性和互补性。目前城市文化综合体各个独立功能的聚合多是人为的选择,不像自然形成的文化聚合体那样有着浑然天成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小城市,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暂时没有大量的开放性活动需求,往往此类项目只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利用率很低,不能创造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我认为设计面对各自独立的功能,需统筹规划选出部分功能,使其具备同时满足其他使用功能的条件,比如可以在博物馆中举行小型的文化演出,在剧院中举办婚礼,在图书馆中举行小型展览等,使得单一空间可满足多样性功能使用,将不同的使用者、价值群体、消费群体聚集在同一个空间体系内享受多元的文化服务,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聚集,体现出人际互动与精神共享这一文化聚合的特征。

  其次是引入文化产业。有了文化产业,文化综合体先天就具备了活力。例如,可以在剧院中引入驻场剧团,使得演出成为常态,文化消费成为常态,这样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