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首创“一廊多能”新模式

2016-05-31 149 0

  浙江省金华市在充分发掘现有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潜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增能与生命线保障有机结合,首创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民防空“地下长城”功能的平战结合新模式,实现“一廊多能、一体多用”,具有投入少、增能大、技术新、保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特点,受到专家高度评价。

  据介绍,2013年10月开工建设的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目前浙江省在建规模最大、全国首个兼顾人防需要的综合管廊项目。一期工程5.82公里,已于去年11月竣工。

  该项目建设长度约12公里,标准断面宽6.15米、高4米,由左右两厢组成,高度均为3.4米。管廊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取1.1,结构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管廊建设采用全开放露天开挖,在深六七米的深沟中浇铸全封闭的长方形水泥厢体,犹如一列绵延数公里的火车车厢,被当地村民称为“地下长城”。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规范化、现代型城市生命线设施综合载体,敷设有电力、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多种线缆管道。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旦遭到破坏,将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影响,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项目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定位为:既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策略的需要,也是提升新区整体功能与防护能力的急需;不仅战时可有效保护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提供人员临时应急疏散之需,而且平时也能有效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抗毁能力。

  2013年至2014年,金义都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发方先后多次召开综合管廊工程兼顾人防需要专家咨询和课题评审会,力求通过理念更新、理论先行、对策优化,为创新型实践保驾护航。一是在不影响新区综合管廊整体工程进度的前提下,组织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开展综合管廊工程兼顾人防需要的课题研究和工程附加设计;二是项目坚持“二少一多”,即:图纸变动少一点、造价增加少一点、使用功能多一点;三是项目务必“三定一算一计划”,即定功能、定等级、定措施,核算投资成本,确定工作计划;四是通过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工程,使新区地下空间实现互联互通、连片成网;五是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战时是疏散干道、掩蔽场所,重在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自身的生存能力;六是充分利用现有管廊设计基础和功能条件,实现重点部位和元素兼顾。2014年7月,课题通过了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人防办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院士级专家评审的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项目。

  在理论研究助推实践深化的同时,为实现创新项目的可复制、能推广,根据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人防办的要求,项目开发方开展了《浙江省城市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设计导则》研究。他们采用“政府搭台、引入外脑、专家领衔、团队合作、协同攻关”的技术路线,围绕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的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借鉴国外新经验、新技术,创建兼顾设防的技术指标、标准要求与保障措施体系,并按国家工程设计技术规范编制要求凝练成兼顾设防技术规范,用以满足全省城市未来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的规划建设与发展需要,也为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提供技术积累和成功范例,填补标准规范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权威专家在实地考察调研后认为,该项目在建设初期考虑兼顾人防需要,在设防等级、战时功能、防护技术、平战转换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仅增加0.63%造价的情况下,就实现了兼顾人防需要、提高管廊战时防护能力以及利用管廊内部检修通道增加战时应急人员疏散通道的功能,投入少、增能大、技术新、保障好。具有明显的功能叠加与效益综合优势,即:一次投资,永续利用;一次动土,不复开挖;智能管理,维护可视;整合资源,兼顾人防。在全国可复制、易推广。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