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26年,他一直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26年,从藏北高地到藏东深山峡谷,他在平均海拔5000余米的地区已累计钻进进尺5万余米。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向巴扎西。
“高原虽然艰苦,但能在地质勘查一线为祖国工作,非常幸福自豪!”这位身高一米八的康巴汉子微笑着说。
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向巴扎西先后在钻工、机台班长、机长等岗位工作。在西藏从事地质工作,要与高寒、艰苦甚至危险相伴: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在高寒地带的暴风雪中连续操作钻机长达12个小时,带着设备在荒无人烟处边修路边前进,作业区经常因为低温凝冻缺水……
在向巴扎西记忆中,2011年在那曲地区申扎县的项目施工尤其印象深刻。“高原上施工期比较短,才刚10月,干着干着管子里的水就冻住了,为确保工期,晚上要用喷灯加热,白天到了中午12点才抽得上水来。”向巴扎西回忆,“尽管苦,但这些项目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事关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再苦再难都值得!”
“本来就高寒缺氧,加上工期紧,向巴扎西每次都坚持在机台上带班12小时,换班后还要开会研究工作。”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章奇志告诉记者,向巴扎西为了让同事们多一些休息时间,总是抢着干生炉子、打扫卫生、洗菜做饭这样的杂活,“他几乎不追求什么物质享受,以苦为乐。”
与此同时,向巴扎西的工作业绩也是响当当的:先后参与西藏昌都玉龙铜矿大会战、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等钻探项目20余项;在高寒地区工作时间累计超过7000天,最高的野外作业点海拔超过6000米。高海拔、高负荷的工作,使向巴扎西患上了胃病、高血压、眼底充血、中耳炎等疾病,有时甚至出现视物模糊和持续性头疼。
“我总有一天要退下来,要把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向巴扎西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整理成册,无私地传帮带,先后带出多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