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志:将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到底

2013-09-18 397 0

\

  ——访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志

  人物小传:杨德志,53岁,高级工程师,上海德滨生态环境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德滨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开发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专项项目负责人,中国硅酸盐学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一次采访杨德志是在青海。作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军企业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杨德志亲临一线,指挥着他的团队紧急处置玉树地震灾后的大量建筑垃圾。在忙碌工作的间歇,大家只是进行了短暂的第一次交谈。为了更多地了解杨德志及他的企业,第二采访设在了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都江堰投资运营的项目基地。再次见面能察觉到他有些疲惫。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蔡巧根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为了考虑考察玉树到都江堰的道路运输情况,坐了近40个小时的汽车,见我们的前一天深夜3点多才从玉树回到都江堰。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杨德志和对他不熟悉的人第一次见面,很乐意掏出身份证让别人知道他是新上海人。就在他48岁那年,经上海市人事局批准,杨德志作为生态环境材料科技领军人才引进正式调入上海。如今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他,其实根本无需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户口来添加荣耀,而此举只是在告诉别人:“我从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杨德志自诩是喜欢闹腾的人,学建筑出身的他,当过政府干部,也当过集体企业的经理。上世纪90年代初,他毅然辞去公职,从安徽到上海创业,尽管这期间他所从事的创业项目有调整和变化,却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废弃物的再利用。2003年,杨德志创办了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次更明确,以后只做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产业,但是对于学建筑工民建出身并有多年建筑行业工作经历的杨德志来说并不陌生。2000年以后,国家对节能减排和环保越来越重视,杨德志特有的商业敏锐嗅觉,使他意识到:建筑废物资源化,是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和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建筑废物再生转化为再生建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于是,杨德志就开始关注这个产业并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后,2003年,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现在看来,杨德志的这个判断和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据资料表明,建筑废物是城市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占城市废弃物总量的50%以上。根据2005全国固废普查年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北京建筑废物排放量3600万吨,人均2吨;2005年上海固体废弃物总量3600万吨,其中建筑废物2350万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规模的建设还会持续30年至35年。仇保兴说,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阶段,也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的建筑量占到世界的一半还多。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产生巨大的建筑废弃物,这里面还没有包括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地震建筑废弃物。

  查阅国外的产业实践证明,现在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7%以上。而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杨德志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大型成套装备,已经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瓶颈。国内现有的10余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工厂,技术装备落后,粉尘噪音污染大,且年处理建筑垃圾都不足1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需要。

  如何打破这个制约发展发展的瓶颈,研制出垃圾处理大型成套设备就成了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的使命。正因为有这个使命,决定了该公司起点的高度。公司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学者一起来研究项目工艺路线,确定项目研究方向,进行方案设计等。在前期完成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后,他们就投入了100万吨建筑成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006年,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获得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007年,其“1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大型成套装备”获得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专项支持;“大掺量再生建材生产与应用技术”获得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支持。这三个项目,奠定了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方面的地位。2007年底,“潜伏”了三年的上海德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其立体布局、模块组合等很多技术优势,击败国外众多竞争对手,首套5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装备广东东莞安装、调试成功,并投入使用,而且完全达到设计研发目标。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