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8 105 0
去年,国务院发布鼓励民间投资的“新三十六条”,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政策信号进一步明晰。而在地方,一边基础设施仍在大规模推进,一边经历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地方密集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似为长远之计。
本报记者多轮采访发现,地方政策大多仍处空转状态,武汉等中西部城市最为典型。多位接受采访的民企表示观望,相关政策缺乏细则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城建等公共领域,仍是玻璃门。
8000亿项目遇冷
“8000亿,不管怎么细分,给我们都是大项目。”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各地找相关城建项目。中秋节前夕,武汉市工商联组织政企座谈会。陷入地方债舆论风波的武汉,将推进24类工程130个重点项目,投资约8000亿元,欢迎民间资本进入。
近期对于武汉市的项目,多位参会民企代表则表示没有信心投资,相关政策缺乏规范,一切尚待观望。
在座谈会现场,武汉城建、城投、税务相关负责人均到场,抛出的项目,包括城际铁路以及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
一位污水处理行业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武汉市污水处理行业,目前只引进了一家民企,投资10亿左右,在整个行业占的比重极低,引入民间资本的空间非常之大,政府的步子还可迈大些。
“政府缺钱,我们也缺项目,但还不敢进来。”一家总部在武汉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他们在内的几家参会企业,投资项目百分之八十在外省。“兰世立案、曾成杰案,任何一个案子对于国内的民企来说都是负能量。”对于武汉来说,一方面武汉民营企业实力较弱,难以承担大项目,另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欠佳,跟政府合作或有一定风险。
另外,这8000亿项目里,动辄上百亿,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不少企业家建议,政府在做项目推介时,应将项目细化,让民营企业能看清投资方向,否则只能是没法儿啃的大项目。现状是,央企国企拿政府项目,然后转包给民企,民企没有背景,没有央企国企的“红帽子”,亦不敢接政府的项目。
湖北黄石一家路桥公司曹姓负责人表示,我们主要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城轨、地铁项目,回报期太长,客流量也就那么多,票价多有听证会,民营企业投资,会考虑政策等多方面原因,还要考虑要账的问题,类似领导换届等,都是不确定因素。
政策待细化
债务重压下的地方政府,在融资日趋困难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通过BOT、PPP等多重模式,参与大手笔的城建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似乎得到认可。
2024-11-26 42 0
2024-11-26 40 0
2024-11-26 36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