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 杨育礼:磐石之心,江河为证

2025-09-05 2036 0

横断山脉的巍峨群峰间,澜沧江以雷霆之势劈开峡谷,奔涌向前。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江,见证了一位水电建设者二十余年的执着坚守与创新求索。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总工程师,水电十四局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兼澜沧江上游水电项目总工程师杨育礼,以技术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崇山峻岭间书写下了电建人的赤诚与坚守。



一条毛巾被里的水电人生



1997年的夏天,一位名叫杨育礼的青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告别都市的繁华,一头扎进了云南中甸螺丝湾电站的深山工地。从那时起,他的生命便与澜沧江紧紧相连。

二十八载光阴,弹指一挥间。他的足迹踏遍了澜沧江流域的七座国家级水电站:从大朝山到龙滩,从小湾到乌弄龙,再到黄登、TB、澜沧江上游水电项目……身份从一名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运筹帷幄的总工程师,而不变的,除了那份“愿以所学报江河”的初心,还有一条已陪伴他二十多年的旧毛巾被。

这条毛巾被早已洗得褪色,边角起了毛球,甚至磨出了几个小洞。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常跟他开玩笑:“老杨啊,你这毛巾被该退休啦!你瞅瞅这洞眼,跟筛子似的,再用下去怕是要透光咯!”

每当这时,杨育礼总是嘿嘿一笑,手里摩挲着毛巾被边缘起的毛球,眼里带着点舍不得:“嗨,对付对付还能盖,你是不知道,这玩意儿跟着我在工地摸爬滚打快二十年了。夏天铺着挡蚊子,冬天裹着暖身子,扔了它,像丢了段日子似的。”




这条毛巾被,是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见证。作为一名技术负责人,杨育礼始终奉行“答案永远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方案在一线敲定,难题在一线破解,技术在一线锤炼。长年累月驻扎现场,他每年在工地的时长超过300天,参加工作至今累计近9000个日夜。

上千项技术措施的出台,数百个重大方案的编写,数十篇专业论文的发表,十几项科研项目和工法的参与及主持,三十余项国家专利的攻坚……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在项目现场夙兴夜寐的身影。他常说:“技术问题横在那里,就像喉咙里卡了根刺,不拔出来,我睡不踏实。”

那条旧毛巾被,承载着澜沧江畔无数个寒来暑往的坚守,也温柔地包裹着一名建设者为国铸器的赤子之心。



从"螺丝湾学徒"到"地下工程专家"



万丈高楼平地起。杨育礼的技术大厦,一砖一瓦都来自实践的磨砺。

初到螺丝湾电站,作为技术员的他,身上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白天,他像颗钉子铆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钻隧洞、喷锚支护、浇筑混凝土,浑身沾满泥浆和汗水;夜晚,工棚里昏黄的灯光下,他又一头扎进图纸和规范里“咬文嚼字”,将白天遇到的问题与理论知识反复比对、消化。

正是这种“白天一身泥,夜晚一盏灯”的苦学实干,让他在引水隧洞施工技术和大坝溢流孔临时栈桥设计中崭露头角。当荷载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现场一片欢呼,那一刻,他心中那份用技术报国的理想信念,愈发坚定如磐。




两年后,他调任大朝山电站,挑起混凝土队队长的重担。面对当时亚洲最大的尾水岔管这一“硬骨头”,他凭着那股好学敢闯的劲头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带领团队反复优化施工工艺,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最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该工程后来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攻克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TB水电站,他敏锐地捕捉到传统地下工程通风系统能耗高、管理粗放的痛点,牵头建设了“地下厂房智能通风及人群健康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并智能调控,最终实现能耗降低30%的重大突破,为行业重新制定了地下工程通风的新标准。

转战澜沧江上游水电项目,面对尾水洞软岩大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他联合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跨界科研团队,构建起集监测、预警、决策于一体的数字化指挥管理平台。通过绿电驱动的大型机械配套施工和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高效施工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大脑”。



利刃出鞘 ,破解世界级难题



在杨育礼的工程生涯中,他一次次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技术利刃”,劈开了水电建设中的重重险阻。

面对小湾水电站总长442米、坡度32°的国内最长斜井之一,传统工艺难以保证质量和效率。杨育礼大胆创新,结合以往经验,创造性地采用了全断面一次滑模成型技术。最终,浇筑出的混凝土衬砌光洁如镜,线条流畅,被业主盛赞为“样板工程”,为小湾电站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贡献了关键一笔。“小湾水电站缓倾角全断面长斜井施工技术”荣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黄登水电站,这座被誉为“澜沧江流域建设难度最大的电站”,杨育礼再次亮剑。在引水发电系统混凝土施工中,他带领团队挑战“免装修混凝土”这一高难度工艺。通过无数次的考察、论证和工艺实验,他们浇筑出的混凝土墙面平滑光亮、色泽清浅统一,线条分明优美,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完全无需后期装修。黄登电站也因此成为全国水电工程中应用免装修混凝土范围最广的项目,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新标杆。

TB电站他更是站在了技术革新的前沿。面对深埋地下的厂房开挖,他引入无人挖机遥感下斜井扒渣,彻底解决了斜井施工高风险作业环境下的安全难题;创新采用的《一种高断面地下洞室预留岩盖法开挖施工工法》,巧妙规避了高大断面上下同步施工对围岩的扰动,不仅降低了施工强度,更将关键工期缩短了整整4个月;他编制的《一种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切割装置及施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再次展现“技术狂人”的硬核实力。



薪火相传, 青年工程师的引路灯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技术带头人,杨育礼深知,一支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离不开精神与技艺的传承。

他既像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为每一位新来的年轻人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施工任务再繁忙,他都会挤出休息时间,组织专题技术交流会,亲自讲解重难点。

他最喜欢做的,就是带着年轻人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在机器轰鸣、炮声回荡中进行“实战教学”,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提炼创新成果。




夜深人静时,项目总工办的灯常常还亮着。当年轻的技术员抱着图纸,忐忑地敲开他的门时,迎来的总是一张温和的笑脸:“小伙子,今天又卡在哪个弯路上了?”

随后,便是耐心细致地讲解,图纸上留下一行行清晰的批注。他递过来的,不仅是解开技术难题的钥匙,更是点燃职业理想、照亮前行道路的火种。

如今,他亲手培养的30余名技术骨干,已在各个重点项目上成长为挑大梁的“顶梁柱”。他们身上,清晰地烙印着杨育礼“扎根一线、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作风基因。

从螺丝湾的初出茅庐,到澜沧江上游水电项目的运筹帷幄,杨育礼用二十八载的芳华,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铁军精神”。他如澜沧江畔的磐石,任凭风吹雨打,坚毅不拔;他以精湛的专业素养为基,以过硬的担当作风为范,在奔腾的江水中浇筑起一座座丰碑。

正如他自己所言:“建设水电站,不仅要用技术征服自然,更要以作风赢得未来。”这句朴素的话语,正是杨育礼——这位澜沧江之子,对他所挚爱的事业,最深情的告白。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